在經營日益困難下,美國一些報章重量輕質的情況日益普遍,如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時代論壇報》最近被揭發刊登沒舉行的棒球賽比分,以及《聖迭戈日報》《U-T》將兩周前舊聞放在網頁頭版。而今次涉及《芝加哥論壇報》造假報道的Journatic,則因「判上判」請海外寫手臭名遠播。
旗下有82份報章的甘尼特集團拖欠9.42億美元(約73.1億港元)退休金;年賺過億美元的《紐約時報》的退休金戶口亦有5.22億美元(約40.5億港元)缺口。地方新聞本是多數美國報業的搖錢樹,但受數碼媒體崛起等影響,白紙黑字的報紙收入愈少,於是,Journatic之類的承包商便應運而生。
Journatic是新聞生產基地,本依靠記者實地採訪地方新聞,卻變成杜撰的廉價文章。在《芝加哥論壇報》、《芝加哥太陽時報》及《三藩市紀事報》等大報刊載的地區新聞,不少是由身在菲律賓的撰稿人所寫,並假冒署名營造公信力。
新聞媒體堪稱大眾的靈魂之窗,但在債務繁重、盈利減少、投資失利,以及退休基金回報過低的今日,不少美國報社面臨巨大財政壓力。為節省成本、掙扎求存,本應誠實不偏的報界要飯碗不要道德,令人唏噓。 ■林嘉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