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廖亞全認為,參與行動的學生及家長必須清楚反對的原因,並以學生利益為考慮。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鳴、張悠)就國民教育的爭議,多名市民昨致電電台節目表達意見。有市民強調,政府已宣布就國民教育科設立有廣泛參與的委員會,學民思潮等對該科有質疑的組織應該加入提出疑問,認為「以討論取代對抗」,才是對下一代好的做法。亦有小學老師指,前日的遊行破壞孩子國民身份認同感,促使有人在街上高呼「以身為中國人為恥」,對此感驚訝和痛心。
市民吳先生昨於香港電台節目坦言,擔心如果下一代沒有國民教育,有機會變成「漢奸」,他認為學民思潮等組織既然對國民教育有疑慮,應考慮加入政府新設立的委員會,因為討論比起對抗,是對下一代更好的做法。
損國民認同 教師痛心
本身是小學教師的蔣小姐則指,前日的遊行中竟有小孩高呼「以身為中國人為恥」,她大感驚訝和痛心,認為遊行破壞了孩子的國民身份認同,十分失敗。市民高先生則稱,政府提供課程指引不等於強迫學生「洗腦」,又指現時學生修讀科目甚多,「哪有一科真能洗腦」,認為反對者「高估」國民教育的「威力」。
津中議會主席廖亞全認為,在教育局給予足夠空間下,只要學校維持自主性,不擔心會成為當局與家長之間的磨心,他又指很多中學都已以校本形式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如果未來真的落實獨立成科,他相信教師會專業地處理,如參考通識科「正反並列」原則,讓學生有空間思考。
對政府連日的回應,油尖旺區家長教師會聯會會長李偲嫣感到欣喜,如教材上網可讓家長了解及表達意見,再作修訂及檢討,「絕對可以釋除家長疑慮」,而委員會的運作則必須公開透明。
不過,教評會副主席蔡國光認為,政府連日的做法仍未釐清為何國民教育要獨立成科而非滲透式的疑慮,要解決問題教育局政策上應有更明確的調整。至於新設的委員會,他認為當局需要更清楚交代具體目的,如獲邀他也會考慮加入,提供意見。
吳克儉籲看教材再判斷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理解市民的感受,他認為社會人士主要擔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推行的形式,並非反對該科,政府新設的委員會將廣納意見,並誠意向各界人士解釋,呼籲家長在科目開展期開始後,參考學校教材再作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