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民教育推行近12年,其間不斷發展優化,一直獲得支持,但在選舉年卻冒出反對聲音,家長及學界都質疑該科被政治化。圖為小學生參與國民教育活動。
——家長擔心問題政治化 變選舉操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歷經多年發展,但部分人士漠視有關背景,堅持以「洗腦」、「政治任務」等煽動性字眼抹黑該科。本報翻查教育局文件,發現早在2001年中小學課程改革初期,已提出要認識及認同國民身份,並與「積極、堅毅、尊重、承擔」等並列為「首要培育的5項價值觀和態度」。近12年間的教育不斷發展優化,一直獲得支持,惟至近月突湧現不少團體「忽然反對」,令人疑惑。有當年參與課改的學界人士指出,過往社會認為學生增加對國家的認識是理所當然的,至近期卻給「洗腦」說法妖魔化,實感惋惜;亦有家長慨嘆,課程發展問題遭政治化,擔心與選舉臨近有關。
早列「學習宗旨」與「價值觀」
國民身份認同的培育一直廣獲社會支持,但至近期情況才「急轉彎」,部分人士「忽然反對」,激烈地將國民教育抹黑。本報翻查資料發現,早在2001年香港中小學教育改革初期的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文件中,已將「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致力貢獻國家和社會」列為7個學習宗旨之一,為整合的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2002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更提出「國民身份認同」為首要的5種價值觀之一。而於2008年及2009年的兩份文件,有關課程持續穩步發展並逐步按社會所須優化(見表)。
事實上,政府及教育局已多次強調,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相關內容,在中小學課程沿用已久,並透過學界累積經驗不斷優化,才演變成現今的課程指引,但反對人士選擇性地漠視有關資料,堅持對課程猛烈抨擊。
殖民教育從無「我是中國人」
有份參與製訂《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文件、時任課程發展議會委員的伍學齡直言,當年在訂立課程改革方向時,重點在於反思21世紀需要怎樣的人才,而社會都覺得推展國民教育是理所當然,「當時香港回歸數年,大家都覺得要擺脫殖民地式教育,要讓學生增加對國家的認識,誰也不認為這是『洗腦』行為。曾幾何時,殖民地式教育才被認為是洗腦,因為它從不教導學生『我是中國人』的觀念,這方面一片空白。」
對有關教育推行逾10年,近期突現湧現反對聲音,他表示較難理解,不排除當中可能有人「反口」,但連「唱國歌、升國旗」都被視為「洗腦」手段,他擔心議題已被妖魔化,部分人被利用藉以打擊他人,「『洗腦』的定義是甚麼?或者很多人口稱別人『洗腦』,但自己反對甚麼亦未必清楚……」他分析說,對國民教育的質疑聲音,應分成「是否要有國民教育」、「國民教育內涵是甚麼」、「這科是否要批判性」以及「是否要獨立成科」等層次去看,反對者所說的不應一概而論。
教育局宜盡快溝通家校釋疑
教育政策關注組主席張民炳則指出,今年是立法會選舉年,國民教育議題難免被政治化,反對聲音更易獲得關注,「現在屬敏感時候,任何事只要『煲得起』,都很易引起關注及行動」。他認為教育局應盡快加強與學校及家長溝通,解答疑慮,社會亦要仔細反思,到底是要優化國民教育,還是撤回該科。
觀塘區家教聯會主席奚炳松認為,臨近選舉國民教育議題易被炒作,「可能有些人斷章取義,只拿覺得有利自己的東西出來講」,當局設定的3年「開展期」將開始,關注度始終較高,擔心一般家長如不了解來龍去脈,容易被灌輸觀念,認為該科「洗腦」。 (尚有相關新聞刊A2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