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歐美經濟疲弱不堪,過去十年持續錄得高增長的「金磚五國」亦劫數難逃,中國上季GDP未能「保八」,上月出口環比見1.8%負增長,印度、巴西及南非GDP亦全數減速。「金磚五國」推動增長的光環失色。曾在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重創的東南亞國家成為新投資樂土,國際資金已悄然從「金磚五國」流向全球新增長極的東南亞國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 涂若奔
據基金研究機構理柏披露,截至今年3月,專門投資東南亞的離岸共同基金與上市交易基金(ETF)的資產規模已逾260億美元創新高。當中,有八成為主動管理型基金,其餘是較短期的ETF,該規模較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低點大增逾3倍。專注投資內地的基金資產雖然仍高達870億美元,但卻較2008年時縮水30%。以個別基金表現計,富達旗下東盟基金在6月的規模超過20億美元,增幅更高達6倍以上,已成為該地區最大離岸基金。截至上月10日,離岸東盟基金於6月的淨流入為14億美元,而內地卻錄得16億美元的淨流出。
中國「工資」「貨幣」擠壓
有分析指出,目前歐洲深陷債務危機,美國經濟欲振乏力,「金磚五國」也都出現不同程度放緩,雖然中國擁有龐大市場,但中央政府近年來將發展的重心逐步移向內陸和農村,加上工資大幅上漲和人民幣不斷升值,均令內地的競爭力和吸引力較此前下降。相比之下,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不僅經濟發展迅速,且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仍相對低廉,加上各國在政治、投資等方面均推出了更多優惠政策,因此重新獲得了不少機構投資者和散戶的青睞。
滙豐亞洲經濟研究聯合主管范力民表示,東南亞國家近10年來於內地比較均相形見絀,正近日正「重煥光彩」。他認為,雖然新一輪歐元區危機對亞洲增長的衝擊會比較嚴重,並給東南亞帶來消極影響,但無需過分擔憂,因為危機本身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且東南亞國家經歷多年的「去槓桿化」操作,經濟表現和內需均較強勁,相信未來吸引到的資金,將足以填補歐洲資金撤離造成的缺口。
香港對沖基金Doric Capital的基金經理Rajesh Ranganathan早前向路透表示,目前中國已成「冒險之處」,而印尼和泰國則變成「避險港灣」。新加坡對沖基金Tantallon Capital共同創始人Alex Hill也認為,儘管近期經濟受到衝擊,但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的消費狀況並未受到影響。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Changyong Rhee更預料,未來幾年內地將與東南亞國家展開激烈競爭,「不明就裡的投資者傾向於把注意力放在中國,但其實東南亞還存在其他機遇,不應只注意中國」。
外國直接投資再創新高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7月公布《世界投資報告》披露,2011年流入東亞和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再創歷史新高,總額增長14%,達到3,360億美元,佔全球流入總量22%,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這一比例僅為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