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李薇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香港文匯報記者葛沖 攝
從靖國神社到釣魚島,從歷史問題到領土爭端,近年來,日本小動作不斷,頻繁挑釁中國底線。日本到底怎麼了?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李薇,從政經多個角度深入解析日本內因,探究中日關係走向。李薇指出,實現「正常國家」已成為日本政治最大夙願,但日本立志成為亞洲領導者的大國志向,卻因歷史認識問題而難以為亞洲鄰國接受,加上日本國內近年來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皆存在多種不穩定因素,令保護主義抬頭,政治右傾化明顯,因此,對於如何與崛起的中國打交道,日本也還沒準備好。誤解、嫉妒和厭惡的情緒在民間日益增多。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兩年前,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面臨與歐美的貿易糾紛、日元國際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壓力,新的探索也伴隨了失誤。採訪中,李薇首先談起了日本經濟。她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逐漸難以適應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競爭態勢,日本對今後自身的發展方式沒有找到清楚的定位,近二十年來經濟發展緩慢,日本稱之為「失去的二十年」。
人口老齡化制約經濟發展
李薇指出,目前日本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公共財政債務膨脹、政黨政治墮落等結構性問題,但由於在高速增長時期和穩定增長時期,日本經濟社會的基礎打得相對穩固,目前日本並沒有出現社會動亂。
目前,65歲以上的老人幾乎佔到日本的人口四分之一,新生兒出生率偏低。李薇表示,除了外部形勢變化的原因外,人口老齡化是制約日本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結構性因素。她介紹,老齡化導致消費滯漲,稅收下降。政府方面因增發國債導致財政狀況持續惡化,國家與地方政府的長期公共債務對GDP的比接近200%。
社會漸失穩定 引政局動盪
同時,90年代之後的日本受美國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大力引進競爭機制,收入分配制度出現很大的變化,中產階層逐漸分化;人口下降以及消費滯漲導致就業人口逐漸向大城市集中,收入差距和地區差距日益顯現。日本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增加。
政治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李薇指出,政局動盪呈現常態化,日本每年換相的局面已不足為怪。在國家發展失去方向感的時候,保守主義抬頭,政治右傾化現象呈明顯上升趨勢,實現「正常國家」,即政治軍事的獨立、回復自尊,已經成為日本政治的最大夙願。目前日本正處在一個歷史轉折期,其國家走向特別值得關注。
而另一方面,不僅是經濟全球化,世界大變局和東亞新格局也給日本巨大的衝擊。其中,中國的快速崛起帶給日本的衝擊是自明治維新以來從未有過的。李薇指出,日本在明治時代思考自身定位時,曾經把中國作為落後的符號,把自身作為文明的代表,亞洲的領導者。日本即便戰敗也從未有過被中國趕超的體驗。
民間感情隨釣島爭議惡化
這位著名國際問題專家強調,目前,對於如何與一個崛起的中國打交道,日本還沒準備好。誤解和誤判、嫉妒與厭惡的情緒日益增多,民間感情隨著釣魚島爭議的升溫日益惡化,中日關係步入艱難時期。但李薇也同時指出,輿論調查顯示,在中日關係之重要性上,日本大多數國民是持肯定態度的。
「中國與日本有沒有共同的戰略利益?有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如果分析的結果是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中日之間能夠維持一種怎樣的理性關係?日本在中國的和平崛起過程中會扮演什麼角色?中國應該推動日本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消除日本對中國的恐懼、使日本接受中國的和平崛起?」李薇說,這些都應該是未來中國日本兩國研究的核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