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屆中學文憑試放榜,通識教育科合格率超過九成,不少人懷疑如此理想的成績乃考評局「放水」所致,有人則認為這是師生過往3年全力備戰的成果。究竟高合格率是否反映學生的真正實力?作為必修科,通識的公開試成績是否嚴謹可信?
文憑要求 遠超高補
首先,撇開九成合格率不談,通識科只有7.7%考生考獲5級或以上成績,其優異成績的比率較其他核心科低,足見其考核要求實在不低。依筆者之見,文憑試通識科分為「資料回應題」和「資料延伸題」兩卷,考核的要求遠多於高補程度的通識科(只有接近資料延伸題的題型)。況且,高補學生只須從6個單元選取其中兩個,文憑試內容則涉及六大單元,要求學生融會貫通,回答「跨單元」題目,其學習的廣度和難度遠超高補程度。因此,文憑試要求較高,取得優異成績難度較大,實在是意料中事;說文憑試考核要求較高和較嚴謹,亦無不妥。
「認證」設計易合格
至於九成合格率的現象應該如何評價?其實,新高中有4個核心科目,多於以往的高考和會考,一些數理出色的考生可能因「通識」欠佳而望大學之門輕嘆,文科優異者或因「數學」不合格而緣盡大學。因此,通識和數學有較高合格率,可免人才錯配,減輕學子壓力,實在是一好事。當然,有人擔心通識科放水,認為優良率低不可能有高合格率。其實,正如上文所述,通識科分為兩卷,設有不同類型和要求的題目,考生能應付當中考核基本能力的題目,自當合格。作為一個同時具備「資歷認證」(如會考)和「選拔精英」(如高考)雙重作用的公開試,高合格率和低優異率的同時並存正好證明了試卷設計兼顧了上述的功能。
應定時檢討課程內容
值得深思的是,師生在過往3年盡力教好和考好通識科,故取得較理想的合格率。不過同學是真正掌握批判思考技能,還是一些應對考評要求的套路?由於課時嚴重不足,教學內容繁多,部分教師或會採用考試導向教學法,較佳者集中訓練同學答題所需技能,次之則將通識變成應試訓練和寫作訓練,本科議題探究、擴闊視野、融會知識的理想所餘無幾。理論上,經歷議題探討和思維訓練,自然可以獲得理想成績,但事實上採用應試訓練的方法,跳過通識教學的應有過程,也可取得良好的結果。因此高合格率固然是好,但我們還應探究其背後的成因,否則只知自我陶醉,不求改善,只會弄巧成拙。 ■黃家樑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恩主教書院通識科科主任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