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港府為增加土地供應,早前公布「六管齊下」覓地,包括維港以外填海、重建、收地等,但都遇到社會極大阻力。更改土地用途被視為可短期增加土地供應措施之一,不過本報發現,自2010年規劃署公布全港30公頃工業地有潛力改用途至今,2年來大部分土地仍在初步規劃階段,更加只得1幅私人財團持有的土地申請轉住宅,政府增加土地供應首戰已失利。
2年規劃 1宗私人申請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6月曾在網誌上表示,政府正從多方面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其中就短期而言,將釋放約150公頃的土地,包括30公頃工業用地轉作住宅用途,目前正進行分區計劃大綱圖修訂,當中有5幅是政府工業用地,1幅已納入勾地表,其餘4幅將作公屋和居屋發展。
事實上,釋放30公頃工業用地的概念早於2009年展開,2010年9月並公布《2009年全港工業用地分區研究報告》,當時市場均憧憬可為樓市增加數以萬計的單位供應。但事至今日,2年來只有元朗東頭與荃灣東的工業區已完成規劃程序,土地較成熟可以推出市場,其餘沙田、粉嶺、元朗等都尚在初步規劃階段,推出市場「遙遙無期」。
本報再翻查資料,當時研究的30公頃工業區內,70%以上屬私人業權土地,兩年來申請轉作住宅發展的私人地盤只得一個,於上月呈交城規會,位於較成熟的元朗東頭一帶,為堡獅龍已故創辦人羅定邦家族持有的元朗宏業西街21號,申請於地皮上興建2幢24層高住宅,提供276個單位。
高緯環球香港執行總監蕭亮輝表示,靠市場主動將工業地轉住宅有相當難度,因為工業區住宅的樓價一定較低。再者,工業區建住宅亦面臨很多發展掣肘,如美化、環保等。他建議,一些由政府持有的工業大廈,應主動轉型,遷出租客後重建或改裝作住宅發展,豎立榜樣,以推動整體轉型。
轉型商貿酒店 利潤更高
另外,蕭亮輝亦建議政府容許部分工業地改作商貿用途,商業和住宅互相配合,增加業主轉型的誘因。事實上,視乎個別情況,短期內在工業區內發展商業用途回報更高,故早於去年初荃灣東工業區範圍內,王子工業大廈就未有申請轉住宅,反而申請活化成為酒店。
配套因素套牢政府土地
現任規劃署委員的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亦表示,工廈要轉住宅用途面對四大難題,一來業權分散,二來鄰近的巴士廠要選擇搬遷的地點存在困難,三來轉住宅地涉及高昂補地價,四來轉住宅要面對交通接駁及周邊配套不足的問題,誘因少。他坦言,現時工業地轉住宅的步伐「係慢驉v,轉型動力不足,業主反應並不踴躍。
他透露,城規會就工業地轉住宅用途的速度慢,亦曾經展開討論,規劃署亦希望加快轉型速度,但地皮規劃程序需時,雖然政府持有的工廈轉用途可免卻業權不統一的問題,但亦要視乎地區是否適合轉作住宅發展、土地增值能力等,不能一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