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醞釀多時的QE3終於落實推出,消息令金股匯等投資全面報升,市場淡友紛紛補倉,投資者研究入市策略,投資氣氛180度轉好,好像所有負面因素已不復存在。事實上,回顧前兩次QE,只是吹大了樓泡及通脹,經濟依然無起色,歐美日3A評級不保。本港情況更差,出口放緩,經濟第三季更可能陷入「技術性衰退」,股市更是愈見低迷。
QE1在08年底出台,至2010年3月結束,聯儲局總共為市場泵入1.75萬億美元,當時正值金融海嘯低谷,自然令全球股市亢奮性上揚。QE1期內,美股上升三成,港股更升65%,上海A股也有54%的進帳。
商品價急漲 通脹升溫
之後的QE2在2010年11月出台,至2011年中結束,期內美股只上升11%,港股更跌7%,上海股市跌幅也達9%。總結過去兩次的量化寬鬆措施,QE1的確令全球資產價格上升,除了股市外,樓市也錄得雙位數字的升幅,S&P商品指數大漲42%。
不過,QE2的效果卻未如理想,除了美股在期內有11%升值外,內地及本港股市也下跌,歐股期內雖有升幅,但歐債危機卻在悄然醞釀,亞洲國家都通脹升溫,QE2期間,全球商品價格漲了16%,但歐美經濟及失業率卻全無起色。
反而美國大量舉債,拖累其於去年8月,即QE2完結後不欠,就被評級機構下調AAA評級,引發全球股市暴瀉,歐債危機也愈演愈烈,日本及多個主要的歐洲國家,相繼失去3A評級。香港也不好過,恒指從去年8月的22,663點水平,急挫至去年10月的16,170點低位。時至今日,港股經歷近一年的「上落市」,在QE3尚未公布前,港股也一直只能在20,000點左右徘徊,每日成交也大幅萎縮至500億元以下。
實體經濟並未見起色
同一時間,內地經濟放緩、出口下滑,也都影響到本港的出口及零售業。7月份香港的出口、進口繼續雙雙下挫,兩者分別同比下降3.5%和1.8%。事實上,香港整體出口和進口在6月已現縮水,兩者分別下跌4.8%和2.9%。本港零售業景氣度也正在下滑,7月份香港零售業總銷售量按年僅升3.8%,大大遜於市場預期的8%至9%增幅,亦創09年9月以來低位。連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表示有關數據令他非常擔心,第三季出現技術性衰退的風險正在增加,這些情況都顯示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措施,對各地的實體經濟的幫助,其實非常有限;因此歐美以及中國內地的實體經濟有改善前,股市難望有好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