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製造鞋模「楦」。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詩韻)至於談及真正營商障礙,相信是1980年名牌攻進香港市場時段。劉俊華指,當時市民無論任何年齡,都爭相追求名牌,諸如Bally鞋等盛極一時,很少人會訂做皮鞋,那段時間,幾乎面臨結業。
回歸後英軍撤離亦對生意造成影響,幸至目前為止仍有紀律部隊人士幫襯高和。另外,製造鞋模的「楦」亦尤其困難,原來「楦」是一對手造皮鞋的靈魂,經過多次在外碰壁後,決定索性自己生產「楦」。而經過度腳、做楦、試鞋、改鞋4步,才能製出一雙合適的鞋,雖然花費長時間,客人亦願意等。
撐過1980至1990時期後,高和生意開始好轉,現在已經算比較好。競爭對手倒閉或轉行做流水作業皮鞋後,高和的需求反而漸大,甚至可加價。但他指,高和皮鞋加價幅度不能太大,否則客人會嫌貴,轉而購買外國貨,1萬多元就能買到不錯的外國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