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年輕時的馬英九也曾走上街頭,參與保釣。
9月7日,馬英九高調前往距釣魚島約140公里彭佳嶼視察,並對日本做出警告,要求日方不要對釣魚島有所企圖。但是在台灣智庫最近公佈民調中,仍有超過60%的台灣民眾不滿馬英九處理釣魚島事件表現。這一切源於馬英九過去幾十年來在台灣建立起來的形象:不惜一戰的「保釣」青年。
據資料記載,1971年1月,當年還是台大學生的馬英九,獲邀參加台生領袖訪美活動,目睹了美國華人群情激憤的「保釣」抗議示威活動,回到台灣後,得知台灣高校正以台大為主力,籌備組織「6.17保釣大遊行」,馬英九毫不猶豫地參與其中。
多年後,馬英九對這段經歷依舊刻骨銘心。他在2008年2月出版的《沉默的魄力》一書中寫道:「徹夜畫海報,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邊流淚一邊工作;爾後,甚至還參與街頭示威,拿起雞蛋怒砸日本特使座車……」
博士論文 與釣島有關
1974年2月,馬英九赴美國深造,他在哈佛大學的國際法博士論文跟釣魚島有關—《怒海油爭:東海海床劃界及外人投資之法律問題》。1986年,他在《從新海洋法論釣魚台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一書中引述了大量的國際司法判例及國際條約,指證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法理依據。
2003年,時任國際法學會理事長與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出席第二屆釣魚島列嶼學術研討會,他在論文接近結論時寫道:「30年來我一直有個夢想,期望有一天能到國際法院訴訟,捍衛釣魚島主權,這個夢想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實現,但是我們還是要做好這個準備,法律的、歷史的、地理的、地質的資料統統要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