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有人質疑,保障房這一制度已被嚴重扭曲,有內房企以建保障房為名拿地才是真正目的;另外,許多保障房最終淪為福利房。
自中央政府於2010年宣布調控樓市後,「地王」一詞在整個2011年近乎絕跡,但最近幾個月又開始頻頻見諸媒體。有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對調控持消極態度、開徵房產稅尚有難度、保障房制度被扭曲,以及住宅預售制度是否取消存在爭議這四大難題,是造成樓價非但屢壓不下,開發商拿地熱情反而高漲的主要原因。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展研究所近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在「穩增長」宏觀經濟政策微調的背景下,內地房地產市場出現回暖跡象,其原因主要是購房貸款規模擴大和利率優惠、地方政府寬鬆執行限購、開發企業實施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剛性需求階段性釋放等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情況表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不僅存在博弈,而且已經長期化,其成敗仍未有定論。
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
由於地方政府過於依賴土地財政,對土地出讓的熱情和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為了盡快將地變成錢,勢必會在地價、政策、規劃控制等方面給拿地的開發商以更多的支持和實惠,使土地的掛牌價格和實際價格出現更大偏差。一旦開發企業再次出現「搶地潮」,並重新回歸到暴利時代,將產生十分嚴峻的後果,令產業資本極有可能再次向房地產市場流轉,嚴重擠佔實體經濟的資金空間,使實體經濟再次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開徵房產稅
難遍地開花
在此形勢下,不少人呼籲中央正式開徵房產稅,將之視為真正有效的調控「辣招」。但必須看到,房產稅徵收不僅是一個經濟決策,而且還是一個政治決策。今年內地恰逢十八大「換屆政治年」,這一因素將極大影響到房產稅的擴大執行。事實上,目前各地地方政府除上海和重慶外,沒有一個城市願意主動試點,尤其是北京市不願意帶頭徵收房產稅,勢必引發其他城市效仿,而根據內地媒體分析,多套房屋擁有者的最大群體,恰恰是在北京。
「保障房」未能發揮作用
另一被視為解決弱勢群體需求的「保障房」制度,亦未能發揮作用。雖然中央計劃在十二五期間要建設3000萬套保障房,多家內房企也都曾表示過要進軍這一領域,但內地媒體一直質疑,以建保障房為名拿地才是其真正目的。另外,許多保障房最終淪為福利房,也造成這一制度被嚴重扭曲。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平新喬早前曾指,在「大躍進」建設保障房的背景下,至少有一半實際是福利分房,又稱目前制定的保障房建設目標「能完成一半就不錯了」。
至於取消商品住宅預售制度之舉,則存在激烈爭論。反對取消者指出,如果取消該制度,或會導致一批開發企業因為得不到預售款形成資金鏈斷裂情況;商品住宅的開發成本因資金循環期和佔用期的拉長而增加,從而令銷售價格進一步上漲。 ■香港文匯報記者 涂若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