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通識教育科「單元二:今日香港」的課程內容,同學將學習關於「身份認同」的課題,了解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概念。回想暑假期間至今,有2則與「身份認同」有莫大關係的時事,值得同學探討。
第一則新聞是關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的推行。自政府宣布推行國教科後,社會各界有廣泛討論,縱然全港市民對「公民教育」有一定的認同,但究竟應如何實踐公民教育,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世界各國也有公民教育科,因此香港推行國民教育,合情合理;有人認同公民教育的理念,但認為現有的國教科課程文件存在改善空間,建議在推行過程中廣泛收集意見;有人反對推行國教科,擔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偏頗觀點「洗腦」,發動遊行要求政府撤科,重新諮詢(編者按:行政長官梁振英已於9月8日宣布取消國教科的3年開展期,改由辦學團體及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辦科目及開辦方式)。
港人盼理性愛國
雖則,上述事件在社會存有爭議,仍有市民不滿政府的回應手法。不過,無可否認,在整個過程中,香港社會正經歷公民教育的洗禮,且不知不覺間探討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例如,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指出「國民」議題只佔國教科課程內容的3%至5%,看似無傷大雅,但市民對國民議題的關注並未減退。由此反映,港人正是關注我們應如何愛祖國、如何解讀國情,期待在「一國兩制」的背景下,香港下一代以全面、理性的角度關愛中國,促進國家進步。
捍衛主權 匹夫有責
另外一則與身份認同相關的新聞「釣魚島事件」則顯示港人關心中國、極力捍衛國家主權。正所謂「匹夫有責」,近日讀到有關新聞,不難找到港人的足跡。縱然,未必所有人也會用同一種方法對外宣示中國在釣魚島的主權,但港人對釣魚島主權的關注以至積極爭取宣示主權,多年來多次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這正跟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相關,反映港人關心祖國,並以具體行動表達這種情感。相信同學必會在課堂中討論上述的熱門新聞,而同學在表達意見的同時,不妨多想一想相關的概念名詞(身份認同),以至對概念名詞有更深入的了解。 ■許承恩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通識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會長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