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央匯金掃貨 內銀股有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0-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工行昨升4%,股價創5個月新高。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紹基) 中央匯金周三起在二級市場入市,掃入工行(1398)等四大國有銀行股票,並表明將在未來12個月,繼續相關的入市行動,這是去年10月10日起匯金宣布增持四大行股票期滿後的延續。消息令內銀股全線抽升,重磅的工商銀行(1398)勁彈4.26%,內銀股亦助港股挽回昨日的失地,工中建三行共貢獻恒指達115點升幅,較昨日恒指79.45點的升幅還多。

 中央匯金前晚在網站上公布,周三起在二級市場入市,掃入四大行股票,並表明將在未來12個月不設限額繼續掃貨。內地《中國證券報》報道指,匯金有強勁的資金後盾支持其增持行動,包括匯金在四大行的現金分紅,將成為未來增持的「彈藥」。報道指出,根據四大行2011年年報公布的年度利潤分配方案推算,匯金累計獲得分紅逾1,000億元人民幣。

首三季匯金曾增持四行

 去年第四季度,匯金分別增持5,305萬股工行股份、9,049.6萬股建行股份、1.48億股中行股份和3.1億股農行股份。今年首三個季度,匯金也分別增持約6,360萬股工行、2,267萬股建行、1.04億股中行和2,940.9萬股農行股份。

 事實上,匯金是中投的全資子公司,主要的業務就是代國家行使國有銀行的股權投資管理,匯金的市場行動代表著中央的取向,所以匯金掃四大行,被市場解讀為政府在「十八大」前的托市行為,市場亦憧憬政府陸續有撐市措施出台。

 而匯金再度入市的消息,昨令四大行均造好,工行全日高位徘徊,升4.26%至4.89元,創5個月新高,亦為升幅最大藍籌。中行(3988)升2.7%至3.04元,農行(1288)升2.58%至3.18元,建行(0939)升3.1%至5.66元。其他內銀股也受刺激,重農行(3618)升近6%,交行(3328)升3.5%,信行(0998)亦升逾3%。昨日單是工中建三大行,已分別貢獻恒指48、21及46點升幅,合共115點的升幅,較昨日恒指79.45點的升幅還多。

大行憂內地減速削盈利

 不過,巴克萊表示,投資者擔心中國經濟減速及利率管制放鬆,將侵蝕銀行利潤,中資銀行的估值現已跌至紀錄低點,故預測在港上市的中資銀行第三季度淨利潤增速,將由去年同期的24%放緩至12%。大摩亦表示,雖然內銀股估值偏低,但影響行業的不利因素並沒有被消除,例如未來數季資金流或進一步收緊,以及淨息差或繼續收窄,將持續限制著內銀股表現。

內銀估值低 可升至下月

 該行預料,匯金今次的增持行動,可令內銀股持續反彈至11月中,惟對面宏觀經濟及行業不利因素影響下,反彈不能持久。各隻內銀股中,大摩較看好工行、招行(3968)及建行,主要因其資產負債表較具防守性,目標價分別為5.6元、16.5元及6.3元,同樣給予「增持」評級。

 在內地股市,今年中資銀行股平均下跌10%,同期上證綜指跌幅是3.6%。香港市場,中資銀行股下跌約5.6%,恒指同期上漲13.5%,顯示內銀股大幅跑輸大市。

相關新聞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本土作家第一人 (圖)
莫言成就獲肯定 世界注視中國 (圖)
莫言三餐吃餃子 激發文學夢 (圖)
政府檢討私營醫療規管法例 (圖)
中大深圳校 最快明年招生 (圖)
港大深醫院運營 汪洋讚服務模式 (圖)
中國輸美光伏電池被徵高雙反稅 (圖)
歐美禍延新興市場 韓國巴西同減息
日媒:「購」島陷困局 日相底氣崩潰 (圖)
中方不滿德媒渲染「中國毒草莓」 (圖)
番禺城管政委瞞報資產停職候查
台「行政院」修法 陸生納健保 (圖)
警循「涉危害他人安全」查南丫海難 (圖)
被指違私隱例 屈臣氏擬上訴 (圖)
4成僱主本季擬請人 稍勝上季 (圖)
「咳走共和國」玩出火 黃毓民知衰求重誓 (圖)
林村塌樹壓扁貨車 1死1傷 (圖)
中央匯金掃貨 內銀股有景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