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誠
近日覓得一本《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書中所記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春甲午戰敗,清廷派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在馬關議和時的對話。
甲午戰後 日本蠻橫對華
書中記載,伊藤在談判中咄咄逼人、倨傲無禮,被李鴻章當面指責「口緊手辣」。例如,在提出要求中國向日賠償白銀二萬萬両後,伊說,「照辦固好;不能照辦,即算駁還。」李說:「不許我駁否?」伊說:「駁只管駁,但我主意不能稍改。」;李提出割讓台灣交接期限希望由一個月寬限為兩個月,表示「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伊說:「尚未下嚥,饑甚。」
寥寥數語,已盡顯日本侵略者的獸性貪婪及強權者的蠻橫無恥。
百年之後 故伎拙劣重演
歷史是何等的相似。圍繞中日釣魚島爭議,日本一些政客輪番上演荒唐戲碼。在他們身上,我們依稀又看見當年伊藤博文的影子。日本迫不及待地將「租島」變為「購島」,從啟動「國有化」程序到付諸實施不足百日,彷彿又已「饑甚」。日本聲稱要跟中國「冷靜地尋求相互溝通的渠道」,卻堅稱「不存在領土爭議」,豈非依然「駁只管駁,但我主意不能稍改」?!
然而現實又是何等迥異。今天的中國綜合實力已在日本之上,早已不是當年的「東亞病夫」。反觀日本,經濟飽受「失落的20年」之困,還沒有垮掉的重要原因是日對華貿易和投資的大幅增加。釣魚島問題久爭不下,中日關係「政冷經冷」,拖得越久,日本經濟就越難有起色,甚至全球經濟都會因日本一己之私受到干擾。另外,當前國際格局下,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仍妄想霸佔戰勝國領土,妄想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怎可能得逞?
對自己的外強中乾,日本認識還是比較清楚的,所以一個勁地拿《日美安保條約》說事,想把美國拖下水。近日,日方又派出外相去訪問英法德三國,要在釣魚島問題上爭取西方國家的支持,擺出一副欲與中方進行外交對決的姿態。可惜,美國明確表示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保持中立,歐洲三國政要則集體上演「沉默是金」。正可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時代已變,潮流已變。一些日本人卻死抱早已被歷史車輪碾碎的「光榮」與「夢想」,固守簽訂《馬關條約》年代的倨傲,「主意不能稍改」,但日子已經越來越難過。
關死談判門 日本不明智
釣魚島問題也許未必會短期內徹底解決,但日本不能因其「饑甚」而推翻中日原有諒解和共識,甚至斷然否認兩國在此問題上存在爭議,否則就等於關死了雙方談判解決這一問題的大門。事實上,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包括美國在內,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日在釣魚島主權歸屬上存在爭議。就連日本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質疑日本政府一味否認爭議的不明智做法。
日本政府若不想與歷史大潮對抗,若真想緩和中日關係,就必須首先承認中日存在釣魚島主權爭議,承認釣魚島海域新的現實,並在與中方對話中顯示足夠誠意,與中方達成新的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