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吉林省境內發生洪災,孫政才(左二)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現場,指導一線工作。
「最年輕的內閣部長」、「最年輕的省委書記」,在中國政壇上孫政才的名字總是與一系列「最年輕」掛鈎,在剛剛落幕的中共十八大上,他又成為「最年輕」的中央政治局委員。「60年代人的年齡、50年代人的長相、40年代人的歷練」是一位中央首長對孫政才的評價,他謙和踏實、老練幹實事的行事風格,每到一處都留下不俗口碑。
■香港文匯報記者秦占國、羅洪嘯、李茜婷
雖然孫政才年紀不大,但是執政經驗卻不少。首都無小事,從擔任北京市委秘書長,協助主要領導妥善處理SARS等危機事件和諸多棘手難題,到掌管中國人「飯碗」的農業部長,三年實現中國糧食大豐收;從中央到東北老工業基地吉林省後,身為父母官的孫政才,帶領吉林邁入經濟總量「一萬億」俱樂部。
孫政才出身於農民家庭,在農學院求學,做農業研究,步入政界後,從事工作曾多與農情相關。他經常隨身攜帶1934年中央紅軍向當地農民借糧食的欠條,這些欠條提醒他農民對新中國的貢獻。正因為他和農業的不解之緣,讓他對底層百姓的民生疾苦有更深的理解,不論走到哪裡,「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都成為他最為重要的執政理念。
愛「逛」超市 走基層察民情
喜歡調研是孫政才最突出的工作方式,與民生相關的超市是他最常光顧的地方。「我家附近的超市,每天能供應蔬菜82種,水果50多種,全年累計銷售蔬菜、水果200多種,還有肉類、水產、糧油等。」他說。在超市中,孫政才不僅關注農產品的價格,也關注農產品的稀缺程度。在2003年,他任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時,就曾帶幾個同事逛超市,當看到米籃子全部都是空的時,心裡就開始恐慌,最後北京市從黑龍江農墾緊急調來大批大米。
從北京市委調到農業部後,孫政才調研的腳步踏遍全國,在農業部長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國所有省份,有的省甚至去過七八次,千里沃野記錄著他不辭辛勞、體察民情的蹤跡。其實在孫政才看來,他的辦公室就在這片山裡、水邊和路上。
統籌「三化」 生產值破萬億
2009年底,上任吉林省委書記之時,孫政才沒有急於提出新口號、新思路、新政策,而是一頭扎進了最基層,用7個多月時間遍訪吉林各個縣市,了解基層民眾的想法。農民家庭出身、農業背景讓他對素有「中國糧倉」之稱的吉林省情有著更為精準的認識,加之內閣部長的經歷,「三位一體」的視野令他提出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統籌發展的吉林新戰略,既照顧百姓利益,又符合吉林省情,亦高度契合中央的科學發展精神。
百姓繫心弦 「暖房子」惠民
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統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吉林省經濟總量兩年實現三級跳。2011年,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53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3.7%,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吉林省財政收入增幅亦創歷史最高水平、糧食取得大豐收、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44.6%。
在經濟取得矚目成績的同時,孫政才不忘吉林百姓福祉。2009年12月1日,孫政才上任伊始,就來到菜市場和居民小區調研民生。那年的冬天,吉林特別冷,兩個月內9次寒潮。當他看到,很多老百姓住的30多年前建的老房子窗戶外,只釘一層塑料紙,難捱嚴冬時,「讓百姓溫暖過冬」成為了孫政才對吉林百姓的首個承諾。經過三年努力,「暖房子」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2012年10月,「暖房子」工程使吉林省154萬戶、近450萬城市居民受益。
在民生投入上,孫政才從不吝惜。 2011年吉林省民生投入1,715.2億元,佔財政支出的77.9%。孫政才認為,只要我們時刻把民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抓住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多謀利民之策、多興惠民之舉,就一定能夠得到民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