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戲曲天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紀念「小生王」白駒榮作品匯演 白雪梅白雪紅唱《七月七日長生殿》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白雪梅和白雪紅在康文署主辦紀念父親的晚會中唱出《七月七日長生殿》。

 白駒榮是上世紀粵劇著名小生,香港觀眾對他認識不深,反之他的女兒白雪仙則人皆認識,這是地域上的認知,無損他在粵劇圈的崇高地位,白駒榮的演藝以至唱腔藝術都令大家緬懷不已,如他主演的《寶蓮燈之二堂放子》,他演唱的南音《客途秋恨》都是使人津津樂道。

 大家最推崇白駒榮的演藝態度,他十九歲學藝,是首批以廣州白話代替戲棚官話的老倌,而他也改革小生以平喉真嗓代替高腔假嗓,改革之後一舉成名,他與花旦王千里駒合作主演的《泣荊花》、《再生緣》等劇目成為經典劇目,他演出灑脫,生動傳神,開創別具一格的書生及皇帝的舞台形象。

眾名伶齊亮相高山劇場

 他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已享有「小生王」的美譽,除演出,他也灌錄不少唱片,他的白腔平喉普遍受歡迎,最為人樂道的是流傳至今的南音曲《男燒衣》、《客途秋恨》等。他和薛覺先等合組「覺先聲劇團」演出過不少家傳戶曉的劇目,如︰《女兒香》、《蘇小妹三難新郎》等劇目都大受歡迎。他在五十年代後長居廣州,任廣東粵劇學校校長,後期雙目失明,仍然堅持演出達十年之久,其間所排演的《寶蓮燈》、《拉郎配》、《王大儒》等都是相當受歡迎的名劇。

 他教的學生,不少都在圈中發展,演員之外,其中有些已成為出色的導演、編劇等,今年白駒榮冥壽120周年紀念,香港康文署率先在十二月五日假高山劇場舉辦一場紀念白駒榮的作品匯演,是晚的演出嘉賓及項目都是一時精選,除了白駒榮兩位女兒︰白雪梅及白雪紅,還有吳仟峰、梁耀安、彭熾權、南鳳、新劍郎及李鳳,節目有五首唱曲和二個折子戲,分別是唱曲:《七月七日長生殿》、《再生緣之天香館留宿》、《客途秋恨》、《琵琶上路》及《泣荊花》,個折子戲︰《拉配之戲官》及《寶蓮燈之二堂放子》。是晚到場觀賞的觀眾也如演出嘉賓,來自省港及加拿大等地,而白雪仙和徒弟梅雪詩也是座上客。

白雪梅新光演折子戲

 據悉紀念白駒榮的演出還有由他的女兒白雪梅主辦,在十二月十五日假新光戲院大劇場舉辦的《粵劇宗師白駒榮校長折子戲專場》,演出六個折子戲,演員有大家都熟悉的白雪梅白雪紅姐妹外,還有彭熾權、楊凱、白慶賢、詹浩鋒、江駿傑等,另有多位演員︰鄺宏基、何篤忠、肖寶寶、梁筠菱、郭順霞等是白老師執手教的學生。

 在新光演出的折子戲也是從白駒榮生前的名劇中精選出來,其中當然不能缺的是《二堂放子》和《拉郎配之戲官》和《選女婿》,白雪梅說折子戲請了父親的學生來演,主要是把他的手門身法再現舞台,而她和妹妹今次會分別和師兄姐們演出名劇,有點回到劇校的氣氛,除了香港搞了兩場紀念白駒榮的演出,廣州也在十二月九日,由廣州文化廳、振興粵劇發展基金和粵劇聯誼會合辦一個盛大專場演出,她們雖各地奔波亦覺得甚有意義,以慰父親在天之靈。■文︰岑美華

相關新聞
紀念「小生王」白駒榮作品匯演 白雪梅白雪紅唱《七月七日長生殿》 (2012-12-11) (圖)
戲曲視窗:香港粵劇歷史研究 (2012-12-11)
《牡丹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上演 (2012-12-11) (圖)
《觀音情度韋陀天》載譽來港演出 (2012-12-11)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12-12-11) (圖)
舞台快訊 (2012-12-11) (圖)
粵曲導師凌安僖桃李知音同獻名曲 (2012-12-04) (圖)
《孔子之周遊列國》重演多見文學韻味 (2012-12-04) (圖)
戲曲視窗:最早的西式劇場 (2012-12-04)
廣州市長陳建華首度登台唱粵劇 (2012-12-04)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12-12-04) (圖)
舞台快訊 (2012-12-04) (圖)
《孔子之周遊列國》載譽重演 鄧美玲一人飾兩角 演藝大挑戰 (2012-11-27) (圖)
戲曲視窗:歲月.港台 (2012-11-27)
羊城國際粵劇節廣州舉行 (2012-11-27) (圖)
青苗的《隋宮十載菱花夢》 (2012-11-27)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12-11-27) (圖)
舞台快訊 (2012-11-27) (圖)
演師父林錦屏陳錦棠首本戲 信心十足 楚雲玉龍貫天合演宮闈大戲 (2012-11-20) (圖)
戲曲視窗:粵劇與現代舞台講座 (2012-11-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天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