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在城南口,重新找回讀書本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讀書本事酷卡。(圖片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提供)

 在秋日的牯嶺街上,書不只是書,閱讀也比僅僅「翻開書頁」這樣的動作還要涵蓋更多;每年秋末封街舉行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裡,要讓城市成為一本翻開的書。 ■文:劉佳旻 圖片提供:「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紀錄時代變容的街

 不曉得牯嶺街的人,或許先是從楊德昌的電影裡聽過這個街響亮的名字。這個位於台北城南區的小街廓,在日治時期就是治台日本高級官僚的宿舍區,至今走在其中,都還能在狹窄的巷弄間看見零星的老舊日式屋舍仍然吞吐著時代的息氣。

 二戰結束後,強制遣返的日本人在這條街上擺攤,將帶不走的字畫、藏書以及古董就地變賣;日人遣返後,這樣的古物書攤氣氛繼續在街的兩旁匯集,有些書攤僅僅幾個箱子也就地賣將起來;林立的舊書攤與舊書店累積各種藏書珍物,慢慢成為讀書人們挖尋珍本、販售過期雜誌二手書籍的舊書街,這裡不僅流通回收的舊書,也是戒嚴時期知識分子們探尋禁書的藏寶庫。然而70年代隨著整頓市容的攤販管制法令頒佈,牯嶺街上大多數的舊書攤與舊書店也隨之移入新完工的光華商場;而後更因90年代連鎖書店的興起而使小資本額的獨立書店紛紛難以維持;目前的牯嶺街僅剩零星幾間老書店。

 然而2005年開始,這個看起來消沉寂靜的街廓重新有了書香的新氣息;11月後旬帶著秋意的周末,熱鬧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重新填充了這條曾經是「台灣第一舊書街」的內涵。

翻牆跨界的藝術發生

 「從街里的地域概念出發」,就是「牯嶺街書香市集」的原點;第一屆的市集是由街里辦公室與社區居民希望振興舊書街而自發舉辦的活動,然而2003年南海藝廊在牯嶺街尾成立——這個藝廊前身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閒置多時的校長宿舍,在2003年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概念,由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新任館長、同時也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系主任的黃海鳴主導經營,成為年輕藝術家與藝術科系學生創作展出的跨領域展演空間。

 這樣一個「從學校中生長出來、卻又不在學校之中」的藝廊,就像是校園另一支衍跨出圍牆的枝芽,這個空間以一樓作為視覺藝術展覽空間、二樓為複合式表演空間的構成,充分展現出它亟欲打破界限與創作領域的姿態。2004年,營運南海藝廊的學生們先在藝廊的院子裡,面向街區擺起創意市集,希望能打破屋舍的藩籬融入當地社區;2005年更從院子走出,與街里辦公室以及當時在牯嶺街做實習的台大城鄉所學生們一起共同促成了「書香市集+創意市集」的連結。

 在牯嶺街的創意市集,與其他文創區塊的創意市集略有不同;這個市集緊密地與在地聚落結合,目的不只是創意商品或創作的展示,更有深耕當地社區空間的精神含納在其中。籌辦創意市集的學生們從參加街里辦公室的活動開始,慢慢與社區居民互動、熟悉,進而才接續合作;同時他們也積極地挖掘這個區塊豐富的人文底蘊,串連附近包括牯嶺街小劇場、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紀州庵文學森林等文史組織,不僅銜接舊文史脈絡,也為這條老街區注入年輕的創作活力。

城南口的「讀書本事」

 因為這樣的生成脈絡,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二日書市」中,並不只有書而已,而是以「書」作為創意表現的源頭,同時加入周邊跨領域的可能性。今年以「台北城南口.書活兒與讀書本事」為題的書香創意市集裡,以「台北城南口」點出地域特質、召喚在地意識。

 這塊位於台北城南的區域,舊時也稱「南門口」,與台北城裡其他特色聚落不同,「城南口」特別以亟富文學調性的習氣為特質,許多老文學出版社——如在7、80年代以純文學崛起的「五小」出版社中即有爾雅、洪範坐落在此區。除此之外,許多文學人也隱居在這個靜謐的社區之中,今年作社區調查訪談時,也意外地探訪到創作出「小太陽」的兒童文學作家林良。環繞著「書」成為城南口聚落的重要特色,而附近南海路的植物園與街區上豐富的樹栽也讓這個區塊充滿自然氣息。這種從生活中生長蔓延的質氣,也不同於時下其他文創設計聚落的生活風格化,自然而然地充滿文字的墨香。

 彷彿延續著這個街區的墨香,從2010年開始,書香創意市集也開始邀請各個獨立出版單位參展,今年更以「我用出版拯救世界」作為市集主題策展,邀請了9家獨立出版社以「影響自己做出版的一本書」與「出版的第一本書」為分享做出版的理想與實際之間如何堅持初心。

獨立創意與生活結合

 從「書」出發,今年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想要更著眼於「書的創意表現」;將「書」與「soho(蘇活)」結合就是「書活」命名的由來,搭配「讀書本事」中包含著「讀書」、「書本」與「本事」的三層意含——讀書,怎麼讀?這個「閱讀」的行動「是」什麼、甚至「可以」或「可能」是什麼;書本,作為讀書的對象,形式有什麼樣的可能?或者閱讀的對象只能是書嗎?是否也能是城市或舞台?回到本事,當我們身具讀者與作者的角色,從個人到群體、從個體到城市,被我們閱讀進去的,與閱讀著我們的,如何表達出來?

 透過這些發問,「讀書本事」的宗旨環繞著一種擴大解釋的「閱讀能力」。也因此,在創意市集之中也邀請各個參展單位以「書」為發想創造出自己的文創商品,如以書塑型的提包,或者融合設計與書寫、幾乎由完全由創作者個人手工限量製作、各形各色的個人誌(zine)等,這些以「書」為原點,但以拆解「書」的可能為途徑的創作,在在都回歸於這條舊書街的本質,但又同時從中更為靈活地翻新「書」價值的表現。

 今年書香市集中最特別的是由與南海藝廊長期合作的設計師設計、製作了各參展攤位的木展台,以「俯瞰城市天際線」為設計概念,將木板釘製成幾個接連在一起的「打開著的平台」;在這個被打開的平台上頭擺上書,從這頭的小窗口望過去只能看見書的局部,而從另一個開口望過來則可能看見書的內頁,以不同角度的發現打破書的頁面結構,將之展開成空間。

 這些一座一座的展台,看過去就與南門口的大樓及街區天空的天際線接連起來;這個短短的二日市集把自己作為介質,從個人生發、從社區聚落生發匯集起閱讀與創作的能量,真正把台北這個城市打開、使之成為讓人得以進入閱讀的舞台。

相關新聞
在城南口,重新找回讀書本事 (2012-12-26) (圖)
電子書訊:少見的中文後設小說 (2012-12-26) (圖)
跨過「末日」逛海上書展 (2012-12-24) (圖)
書評:一條散文味道的魚 (2012-12-24) (圖)
書介:一個女人 (2012-12-24) (圖)
書介: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 (2012-12-24) (圖)
書介:荒木經惟寫真集:72歲 (2012-12-24) (圖)
書介:只要那裡有一種激情:波德萊爾論漫畫 (2012-12-24) (圖)
書介: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 (2012-12-24) (圖)
徵稿啟事 (2012-12-24)
薄扶林村的保育故事 (2012-12-19) (圖)
N城記:北京/萊比錫:求是與啟真 (2012-12-19)
海內外學者廈門鷺島論道 (2012-12-19) (圖)
阿多尼斯 寫詩時,我離靈魂最近 (2012-12-17) (圖)
書評:黃崇凱《壞掉的人》失範的游手好閒者 (2012-12-17) (圖)
書介:港法關係——由19世紀至今 (2012-12-17) (圖)
書介:WWW.甦醒 (2012-12-17) (圖)
書介:行向昨日的旅程 (2012-12-17) (圖)
書介:月亮與螃蟹 (2012-12-17) (圖)
書介:Sherlock:The Casebook (2012-12-1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