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你們採訪,就是希望向其他香港老闆傳遞拓展內地市場的信息和信心。」說這番話時,賴友勝用的是普通話,語速不快卻有板有眼。記者以為他小時候在廣東生活過。賴友勝鄭重其事地伸出右手食指,搖了搖說:「我是有香港『出世紙』的!從小在香港土生土長。」
上世紀八十年代,赴內地投資的港商絕大多數聽不懂「煲冬瓜」(普通話),交談時甚至穿插英文。除了語言障礙,那時的港商只知道內地有一個深圳,再遠一點就是東莞。他們對內地有某種「抗拒」心理,但現在卻又似乎有點「怕」內地。
經過過去5年的摸爬滾打,香港中小企「靈活」、「轉換快」的優勢此時得到顯現。相比「怎樣將工廠開到內地」,今年下半年開始,港商更加熱衷探討「怎樣將產品銷往內地」。
記者明顯感覺到,絕大多數港商不僅願意承認內銷市場的龐大及潛力,更研究起內地內需市場的要點,梳理出企業的發展思路。自創品牌、拓展銷售渠道尤其是網絡渠道,則是企業的普遍共識。
三十年前,香港曾經在國際市場獲得巨大發展機會,才有了今日的香港富豪;如今,中國內地的市場給了香港機會,誰抓住了機遇就能夠成就未來的輝煌。「內地天天在進步,香港也要改變,否則就會被邊緣化。」這是賴友勝對集團發展的自省,更是無數香港中小企業未來十年發展的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