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湄洲島媽祖雕像。作者提供圖片
陶 然
去過湄洲島沒有?我搖搖頭,慚愧!那是夏天的事情了,勇麟在檳城問我。他說,不要緊,十月你來福州開會,我會帶你去的!他這麼一說,我也就這麼一聽,嘻嘻哈哈也就過去了。但他認真了,湄洲島也就那樣呈現在我面前。
車子從南靖土樓直駛莆田,天氣漸熱,我們早已脫掉外套,但司機一時找不到路,兜了半天,才找到那家二樓的齋菜館。門口艷艷地正怒放著粉紅花朵的,正是紫荊花樹。平時見到倒也還罷了,但這回可是剛從山區來,竟他鄉巧遇香港的紫荊花,一樹的花,沒有葉子,剎那間有他鄉遇故知之感。登樓,L竟遇見其供稿的藝術雜誌,更是有天涯何處無芳草之歎。
素菜無非是那樣,但這家台灣味道的素菜館靜靜,沒有平時常見的菜館喧鬧,我們可以靜靜說話,非常難得。再看,「Shian,s art gallery」招牌下寫著「佛教 藝術 素食 茶禮 書籍 香道」這幾個字,唔,明白了,主人取的正是「寧靜」二字,也正暗合我們剛從山村而來的心境。
但我們不能在這裡久留,莆田還有許多地方值得去,比方坐落鳳凰山麓又稱南山的「廣化寺」,就是著名的閩中古剎,也是福建佛教大叢林之一,最近被評為「十佳」風景區之一。它創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本為當地名士鄭露三兄弟、世稱「南湖三先生」講學之所,後來有一位金仙禪師到此潛修佛道,取名「金仙院」,即廣化寺的前身。隋開皇九年(公元598年),經來自天台山的無際禪師募資拓建後,改名金仙寺。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始改名廣化寺,此後幾經興廢,保存下來的主要建築,是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依舊制重建的。廣化寺一度趨於衰落,文革時期寺院更被廠房、部隊佔據,僧人被迫還俗。至到1979年,才在印尼雅加達廣化寺圓禪法師等華人的支持下,由年已七十的圓拙老法師主持修復工作,歷時六年,使寺院面貌大為改善。1983年,福建佛學院也在廣化寺正式成立。
走過放生池,池內碧波蕩漾,有魚群游動,還有烏龜,幾隻小龜甚至爬上池中石塊透氣。池邊石欄上刻著:「人人愛壽命,物物貪生全,長存救護心,自必得延年」等警句。
寺內有三寶,我們穿過兩旁種植對稱的林木荔枝樹與榕樹等,東側即始建於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的「釋迦文佛塔」,塔高36米,為五層八角形閣樓。我們隨俗,按順時針方向,轉三圈。沿途看到這塔身為石頭構成,內壁有台階,頂作藻井,外壁浮雕像和花鳥獸等精美圖案,造型穩健莊重,是研究宋代建築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產。有的小佛像殘缺不全,大概是文革初期「破四舊」時給砸掉了。抬頭一望,忽然見到刻著「皇帝萬歲」,我一愣,寺廟裡刻著的字?這是甚麼朝代刻的?但當地朋友也納悶,既查不到緣由,我只好留著疑問到今天。第二寶是天王殿前的兩座「陀羅尼石經幢」,它建於宋代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為五層八角形,配有多種圖案,雕刻線條鮮明細膩,仔細一看,幢身刻有經咒,是研究梵文漢譯與本地方言關係的珍貴資料。咦!不是還有第三寶嗎?Y笑著說,你我都看不到,是藏經閣的「藏經書」,根本不對外開放。
「天王殿」是寺廟主體,殿內的彌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開。迴廊吊著巨大的木魚,我們當然眼看手不動。一旁高達13米的鐘樓,清晨先鐘後鼓,傍晚先鼓後鐘,我們正準備離去時,鐘聲噹噹悠然響起,這時暮色正四合,我的心也飄得很遠很遠。寺內僧人說,這鐘鼓聲具有警覺、號令、服從三大功能。難怪!
但媽祖始終是目標,趕到文甲碼頭搭上15分鐘一班的航船,20分鐘便到湄洲島。海上風浪頗大,電視反覆播放歌唱媽祖的歌,那畫面是站在海角上的女歌星,聽起來頗似如訴如歌的千古絕唱。湄洲島位於莆田東南方40多公里處,面積14多平方公里,它因形似娥眉而得名。2006年5月25日,媽祖廟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列入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我們登上台階,去看媽祖廟。媽祖本姓林,名默,她在人間只呆了28個春秋,但她的名字卻被傳誦至今。傳說她出生至滿月,不哭不啼。從小習水性,識潮音,會看星相,長大後「窺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難。她曾高舉火把,把自家屋舍燃成熊熊火燄,給迷失的商船導航;她矢志不嫁,把救難扶困當作終極目標。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灣口救助遇難的船隻時,不幸遇難。她升天後,依然魂繫海天,每當風高浪急,檣桅摧折之際,她便會化成紅衣女子,佇立雲頭,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千百年來,人們為懷念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處立廟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到清代,共有14個皇帝先後敕封了36次,使她成為萬眾敬仰的「天上聖母」、「海上女神」。
事實上,湄洲島媽祖廟是全世界媽祖廟(宮)的祖廟,成為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媽祖廟(宮)2500多座,信眾約有2億人。湄洲媽祖廟始建於宋初,開始僅「落落數椽」,名叫「神女祠」,經過多次修建、擴建才形成規模的。後來幾經破壞,特別是文革期間受到嚴重破壞,幾乎夷為平地。八十年代以來,媽祖廟才陸續重建,目前媽祖廟建築群是以前殿為中軸線,進行總體規劃佈局。它們依山勢而建,我們沿著縱深300米,高差40多米的主廟道,從莊嚴的山門、高大的儀門,到正殿,步步登高,說說笑笑之間,不覺腳下已越過323級台階。媽祖廟山頂,有一座高14米的巨型媽祖石雕塑像,面向大海,迎風而立。佇立山頭,極目遠眺,海天茫茫,海風勁吹,山上的樹木給吹得彎彎,搖晃不已。回望山下,整個廟群就在眼皮底下。這時宇宙廣闊,人反而很渺小。
附近有「升天古蹟」、「觀瀾石」、「媽祖鏡」、「潮音洞」等景觀,廟裡還有重修碑記、御賜金璽、御賜匾額等文物。我們站在媽祖廟寢殿後的一塊巨大石壁前,「升天古跡」摩崖題刻赫然在目。旁邊一行小字是:住持僧照乘和尚叩立世原洋。再仔細一看,石壁上隱約可辨千年前的「神女祠」、「人」字造型。相傳,默娘就是在此附近的「石鼓」上坐化升天的。
回航依舊是電視上女歌星歌聲頌媽祖盈耳,我疑心是錄影效果。船抵莆田岸邊,下了船,回頭一望,湄洲島在海那頭,夕陽正西下,金燦燦地掛在天邊。湄洲島就這樣刻在我腦海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