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自清教授中文寫作的苦口婆心,由這書可見。作者提供圖片
黃仲鳴
「老師,我們應該看甚麼書,才可改善我們拙劣的文筆?」
每一學期的寫作課上,都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方今中文水準低落,大學生的中文確是一蟹不如一蟹,這是誰的錯?是香港教育的錯?能自知「文筆拙劣」的,這個學生已能自省,已知奮發了。但這個問題,我真的無從答覆,他們究竟要看甚麼書?我唯有說:「開卷有益,依自己的興趣找來讀吧,但必須要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
被追問得急了,就介紹一些現時叱咤香港寫作界而文筆較佳的作家。今個學期,又有學生提出同樣的問題,並問有些甚麼「方法」的書?唉,有甚麼「方法」?記得小學時,曾看過一些甚麼「四季描寫詞典」、「人物描寫」諸如此類的書,但依今坊間已鮮見了;而且,這都不是閱讀的「正途」。這個新傳系的學生,竟發揮記者的窮追猛打精神,迫不得已說:「最佳的方法是閱讀,但可看看朱自清的,不是他的《背影》、《荷塘月色》,而是他的《標準與尺度》、《語文零拾》等指導性的書,圖書館會有。」
無巧不成話,上完課在書店便見到一部朱自清寫的《文藝常談》(北京:中華書局,二○一二年八月)。這是一部重新編選的書,來自朱自清所著的藝文、語文的著作。其中有述及語文的,最值得學生一看,包括《文言白話雜論》、《語文學常談》、《論教本與寫作》、《寫作雜談》等多篇。朱自清這些寫於三、四十年代的、主要給中學生看的文章,雖然社會情勢、教育狀況與今不同,但仍然值得拿來參考,以提高語文的水準。
在《寫作雜談》的開篇,朱自清一針見血:「多年批改學生作文,覺得他們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是層次不清,也就是無條理。」當年的學生已是如此,現今的學生更是變本加厲,前後矛盾的極多,這多緣於邏輯訓練不足;加上香港的學生在思考上用的是粵語,若透過說話而照說話寫出來,便無文脈可言,即無起承轉合,滿紙港式中文,更無邏輯。這種口語化的文章,在我幾年的教學生涯上,比比皆是,而口語化文章最大的缺陷是:無文采。
朱自清認為學生要寫好文章,除了多讀經典外,還主張多看報紙雜誌,可滋補文筆和擴闊視野,當年報刊的質素甚高,這或說得通;但在今時的香港,有些報刊的文字實在不敢恭維,西化句、嚕囌句滿紙,實非學習的對象,所以要小心慎選報刊閱讀。
朱自清有句「現在的學生肯細看老師的批改已經很少」,用之於今日的學生,何嘗不是?枉費了老師的心血,又怎有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