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每天午後基本沒生意,深圳菜販周先生吹暖風扇「捱冷清」。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
個案一:鄰里搭伙享「批發價」
家住深圳桃源村的孫女士告訴記者,以前逛批發市場都是零散買夠幾日菜量。如今已變成和幾個鄰居搭伙,湊夠數量直接去一級批發市場購買,然後大家平分,還能便宜一些。但是,現在很多超市賣的「打折菜」,質量不是太好。
個案二:港師奶放棄赴深採購
家住香港屯門的胡阿姨調侃「奶白菜」稱,「大概是牛奶澆出來的吧,要不怎麼這麼貴。」胡阿姨告訴記者,自己每逢周末基本都會北上深圳到南山農批市場買些時蔬返港,「但現在,就連上個月1.5元的土豆也漲到2.6元了,韭黃都要9元一斤。這麼高的價格加上匯率還真不如就近在香港買算了。」
個案三:冷清菜販羨火爆肉檔
走進布吉農批市場的鮮蔬檔,藕檔的張大姐正在小憩,玉米檔的王阿姨剝了整框的玉米一上午賣出不足1成,蘿蔔豆角檔的周先生悠閒享受電暖扇……這裡的「冷」與緊鄰「熱火朝天」的肉檔形成強烈反差。擺攤10年的攤主周先生感歎,年關難過啊,就連成本價出售都生意慘淡。周先生說,現在雖然天氣冷,部分蔬菜可以多放幾天,但貴價菜基本也都沒有人問津了,「擔心賣不出會壞掉,現在每天到中午基本就沒有生意了。」在福田農批市場賣鮮蔬的胡女士說,「看新聞說山東大白菜幾分錢,到了深圳怎麼就要1.5元了呢?」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