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供港蔬菜基地裡正在育苗。于永傑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于永傑 安丘報道)山東濰坊是內地的蔬菜基地之一,當地的安丘市外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魯豐集團),是內地首家供港蔬菜區域化種植基地,2007年高峰時,該公司每周供港的蔬菜達600多噸(年供應量約3萬噸),涉及大薑、土豆、西紅柿等多個品種。5年後,當記者再次來到山東安丘時,這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每年的供港蔬菜總量,已下降到3,000噸左右,不及高峰時的十分之一。保鮮蔬菜利潤率低,企業不再有生產積極性,供港保鮮蔬菜成為雞肋。
該公司副經理雲樹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生薑為例,他們賣給深圳南山批發市場的利潤率只有1%。一噸生薑純利潤不到40元,銷售一車皮(20噸)生薑純利只有800元。雲樹傑稱,香港消費者買到的蔬菜之所以同產地價格相差很大,主要是長途運輸、中間環節等流通成本高昂。
人工成本高 港居民捱貴菜
今年安丘市外貿食品公司供港的三大根莖蔬菜價格普遍都上漲了0.2至0.3元/公斤不等,漲幅約10%。
魯豐集團第二農場負責人臧延春告訴記者,蔬菜收穫時必須依靠大量人工,今年每個勞力每天的人工費,已經由去年的80元上漲到了100元、甚至120元。而農場成立之初,這一價格只有16元。
即使如此,招工也變得越來越難。多年前,來農場打工的多是周邊村莊的青壯年,而近年來願意從事農業的青年越來越少,農場的招工半徑越來越大,甚至出現女工。他就預計明年人工成本還會提高。而這一系列成本的上升,最終必將傳導到香港消費者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