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陳安琪:拍出聶華苓的人格和國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導演陳安琪。攝:梁小島

 上世紀中葉的歷史巨變,拉開了中國人的流徙之路。大時代下的個人命運,猶如被洪水沖走的浮萍,誰也無法決定航行的方向。而在這亂世中,也造就了如聶華苓這般女子的傳奇:不甘悄然零落在他鄉,而是把祖國/家的種子帶到遠方,依賴文化的根部,向四方伸展開去。

 導演陳安琪拍攝的紀錄片《三生三世 聶華苓》,用詩意而溫暖的調子,展現出女主人公對自由和文學的追求以及對家/國的情思,還有她與愛人保羅.安格爾的愛情地老天荒。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聶華苓這個名字在世界華人文學圈中無人不知。她和夫婿保羅.安格爾早於上世紀70年代,在愛荷華大學創立了國際作家寫作工作坊,邀請全世界有才氣的作家相聚,打破政治、文化和地理局限,實現平等和自由的對話與交流。參與過這個計劃的國際作家,前後超出1200位,而因為聶華苓的背景,更使得包括台灣、香港在內的到訪中國作家多達80位。丁玲、蕭乾、白先勇、林懷民、王安憶、莫言、董啟章等華文重量級的人物都先後出現在名單中。「最可貴的一件事是,他們不是在辦一個冷冰冰的學術計劃,這裡面完全是人的來往。」早年參加作家工作坊、後來卻成為台灣現代舞之父的林懷民評價道。

對人的關懷

 陳安琪與聶華苓一家交情頗深。當年她去台灣念中學,和聶華苓的大女兒是同班同學兼好友。後來聶華苓一家移民美國,陳安琪幾經輾轉,也到了美國念大學,再聚,更如家人一般的親密。「我正好在愛荷華大學念書,就常常參加聶阿姨舉辦的活動,和作家們都是近距離的接觸。」陳安琪對專訪記者說。那時候中美還未建交,她見到的都是從台灣和香港來的作家,比如尉天聰、鄭愁予、林懷民等人。

 所謂工作坊,並無甚麼特殊的安排,而是讓作家們之間彼此放下成見,自由交流,隨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聚會聊天喝酒吃飯,成了主要的活動方式,而聚會地點就是聶華苓的家。這在當時國際冷戰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並不是易事,第三國家、共產主義國家的文學家,往往需要聶華苓和安格爾不斷地向國會寫信,向國際施壓才能出得來。

 保羅.安格爾也是美國著名詩人,陳安琪最早拍紀錄片的想法其實源自他。「我離開愛荷華後,去了加州念電影MFA,曾想過拍保羅的紀錄片。後來寫信問他,他也同意了。但中間被成龍請回香港當導演,匆忙進了電影界就把這個計劃擱置一邊了。」直到4年前,陳安琪一次在家清理舊文件,無意間看到了保羅當時給她的回信,才激起她要完成曾經的許諾的決心。「我決定拍聶阿姨,她一向爽朗,在電話裡就一口答應。」就這樣,80多歲的聶華苓坐到了鏡頭前。

中國人的仗義

 從湖北一路逃難到台灣,到進入《自由中國》雜誌做文藝主編,顛沛流離、生離死別的童年經歷到大知識分子的熏染,開啟了聶華苓社會思考和文學創作的道路。再落地美國,把他鄉作故鄉,就形成了她自己所說的「三生三世」。「她自己的文筆就很美,富有詩意,讀起來耐人尋味。」陳安琪說,聶華苓之所以排除萬難邀請中國作家到訪,就好像要把她自己的祖國也帶來了。

 「雖然片子裡對聶阿姨的文學成就談得不多,但看過電影的朋友,都說要找來她的舊作好好讀一讀。」她與丈夫是第一個將毛澤東詩詞翻譯成英文的譯介者,而她的作品《桑青與桃紅》曾獲得美國書卷獎,寫一個異鄉人對身份的不斷追問。

 「聶阿姨身上有中國人仗義的一面。莫言2004年受邀參加了他們的國際作家坊,可直到多年以後,才從格非口中得知,當年去愛荷華的旅資是聶華玲自掏腰包。」陳安琪之前攜此片分別去紐約和愛荷華參加放映活動,聶華苓也主動提出要負擔機票。「她和保爾一樣,總是心裡裝著別人,但聶阿姨對自己的生活卻很節儉。」

 影片中有一個小細節,水電工人拿著繳款單到聶華苓家中討賬,聶華苓很嚴肅地和工人一一對賬。「這是電影的精彩部分,那是她最真實的一面。這也證實了余華說她太節約,不肯花二三百美金換一台電腦,卻願意一頓飯花一百多美金請作家們吃飯。」「這部片子並不是要歌頌她,也不是要挖她的八卦,只是想簡簡單單地說出她擁有的人格和國格,包容及大愛。」

「外人」的堅持

 聶華苓說自己一生總是一個「外人」,台灣的外省人、美國的外種族人,這與導演的人生經驗非常相似。出生上海,香港成長,台灣和美國受教育,「我一生也是四海為家,但我對家的定義和聶阿姨一樣,都是哪裡有朋友、有家庭,哪裡覺得安逸安全就是家。」但電影裡,白先勇對此有一個精闢的概括,「作家總是在外的,因為他必須在外面,才能看到裡頭。」作為和聶家關係如此親密的陳安琪,處在記錄者的位置,就要時刻提醒自己要抽離出來。

 陳安琪說,聶華苓現在仍然居住在和保羅生前一起生活的大房子裡,「80多歲了,還自己開車進城買東西。」保羅在1991年因心臟病突發而離世,對相知相愛的伴侶,聶華苓並未在鏡頭前表現失控的情緒。她對丈夫的思念,寄託在發黃的舊報紙、保留原樣的工作台以及仍參與國際作家工作坊顧問的事業中。

 本影片1月10日起於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映,MOViE MOViE頻道(now TV 132台)亦於1月同步放映。從本周六始,將連續3個周末下午2點在電影中心1樓設特別分享會,分別邀請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淑嫻博士、作家董啟章及潘國靈即場與導演對談,觀眾與公眾人士均可免費參加。

相關新聞
陳安琪:拍出聶華苓的人格和國格 (2013-01-11) (圖)
銀幕短打:微電影與本地短片文化 (2013-01-11)
視事追擊:喪屍回歸 (2013-01-11) (圖)
最新影訊:磐石電影巡展挑戰極限 (2013-01-11) (圖)
《終極封鎖線》尋找金知雲 (2013-01-04) (圖)
影音館:吸血系列的完美句號 (2013-01-04) (圖)
流金歲月:俠影 胡金銓 (2013-01-04) (圖)
二手好碟:《一蚊雞保鑣》的本土精神反思 (2013-01-0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