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的盛宴》是中國第六代導演陸川的第四部作品,該片在年尾賀歲檔上映時可謂歷盡挫折,首日就遭遇「水軍」的瘋狂打壓——在內地著名電影評分網站「豆瓣」上,一天內衝進九千個新註冊的帳號給片子打「差評」。上映不出兩日,許多平面媒體也鋪天蓋地談論起《王的盛宴》如何「腦殘」,乃至導演人品如何不濟。
電影的好與壞,交給時間來驗證。而在這裡,我們只想討論陸川這個人。
這個最近在內地被攻擊得最多的導演,實際上只是個深愛電影的人,對他來說,生活就是電影、電影……沒有太多其他的東西。《王的盛宴》是一個挫折,但挫折並非慘敗,對陸川來說,挫折反而能帶來思考與自省。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梁祖彝
之所以會有《王的盛宴》,最初是因為一家公司想找陸川拍《鴻門宴》,但在反覆讀了不少歷史資料後,陸川發現自己更有興趣的是劉邦這個人的一生,而不單是「鴻門宴」那頓飯。劉邦的人生軌跡——從一個草根,到貴為一代君王後陷入的內心恐懼,這個人物的一生,因為被《史記》記載,竟變成後世君王兩千多年來所效仿的模版,幾乎像是一個成功的EMBA商業案例。
陸川認為,劉邦解決權力競爭所用的方式,其實深入到很多中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中。「中國人嘴上講理、講孔子,但真正處理意見之爭時,雙方意見相左,內心燃燒的東西不是想建立更高的標準,而是想征服對方。」在他看來,這是件很可怕的事,今時今日的利益夥伴、上市公司、創業團隊,處處可見項羽、劉邦、韓信等角色。「好像兩千年都沒變過,所以我想拍出這種規律,拍出這個源頭。」
中國人處理問題的規律
對於近20年來中國生產的大多數歷史電影,陸川不敢苟同。他認為可以戲說編篡,但總有些歷史片應該以影像和視覺重新建構過去的時代,及那時代中人們的風貌,「可這20年來,我所看到的片子裡,除《荊軻刺秦王》之外,再沒有人試圖去做這種事,我覺得很遺憾。」因而《王的盛宴》絕不是簡簡單單拍一個「鴻門宴」、拍一場刺殺,而是經過大量考證、推理,復原歷史場景,甚至找出歷史說了哪些謊。「御史司質問史官那場戲,就是排練中,我們發現《史記》對歷史的紀錄,在邏輯上構不成完整的鏈條。」
《王的盛宴》的整個拍攝過程,陸川本人其實很像片中的劉燁——手持一把劍在森林中走。「大家都在找答案,但解決歷史問題很難,因為找不到真相。」
所有好電影都有政治性,《教父》、《現代啟示錄》,以至《阿凡達》等西方例子都是如此,但陸川想做的是總結中國人從古人那裡繼承下來的「規律」,他認為這規律同樣在影響人們當下的日常生活。「微博上如果發生意見之爭,你會感覺只要手裡有槍,大家就能衝過去殺人。頭上信奉的是精神,內心、血液裡信奉的卻是叢林法則。」就像電影後期發行中發生的風波與挫折。
逾越底限的惡意打壓
《王的盛宴》在上映首日,內地的輿論就出於商業競爭的原因被完全控制住。據第三方公司的調查顯示,內地著名電影評分網站「豆瓣」,一天內新增了九千個新註冊帳號的「水軍」為片子打「差評」,而在「時光網」上,原本該片在多倫多放映五場時,留學生打出的平均分是8.8,但放映首日就直接被刷新成3分。其後各種批判該片為「腦殘電影」的平面報道登陸各大媒體,某受僱的「水軍」團隊更因分贓不均,公佈出該團隊與某公司簽訂的「評價《王的盛宴》的合約」,合約裡明碼標價,寫明該使用怎樣的詞句「抹黑」該片。
於是陸川選擇了站出來,《王的盛宴》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公開承認因為迫不得已,要僱人反擊打壓、進行「口碑維護」的電影。
電影發行的戰役做到這種地步,誠然讓人震驚,但對陸川來說,既然已知道這種惡性伎倆,「那選擇把事情公佈出來也好,這樣會讓大家明白,中國電影的營銷方式已經逾越底限,不可以這麼做。」
陸川說:「已經過去了,當時的確很生氣,電影營銷可以各說各的、自誇自擂,但僱『網絡水軍』抹黑別人的作品,左右視聽,基本已和經濟犯罪沒有區別。」更讓他憤怒的,則是這些留下負面評價的人大多沒有去探討電影本身。
嬗變中的調整與反思
之前的12年,陸川拍了四部電影,12年12個生肖,就像一場輪迴。
他說:「這些年來,我沒有太關注外界的變化,但到這次《王的盛宴》拍完,才發現就像戲裡張良所說,時代真的變了。」12年前陸川進入這個行業時,滿懷理想,認為自己肩負很大的責任,要用電影喚醒一些很崇高的東西。也正如過去的幾代電影人一樣,他對膠片懷有深厚的信仰。
但12年過去,一直低頭做事的他,驀然抬頭,才發現整個電影產業已改朝換代,這種變化的表象性標誌是膠片已不復存在——柯達公司破產了,膠片電影成為歷史。
而很多和陸川同代或是上一代的中國導演則已開始沉默,或者不再是電影業界的主流聲音。在這樣的巨大嬗變之下,陸川認為:「是要作出調整與反思了,不是時代錯了,時代就是往前走,它沒有對錯,但是怎麼能在這個時代,做出影響更多人的電影,是我需要考慮的問題。」《王的盛宴》令他明白,自己需要作出方方面面的調整,敘事方式、創作態度、製作的規劃管理,以至題材選擇,或許唯一他不願也不捨調整的,只是自己對電影的信仰。
「說起來可能有點虛,但這個東西不能沒有,不能把電影純粹當活來幹。」純商業的成功誠然讓人激動,但陸川指出:「在商業世界裡依然有些大師在追求精神,像《鐵達尼號》、像《阿凡達》、像《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以那可能會是我下一個階段努力的目標。」
入行12年,四部電影,陸川用了一種完全「陸川」的方式走進這個行業,沒有考慮市場、沒有考慮觀眾,誤打誤撞前三部電影成功了,而第四部《王的盛宴》則遭遇商業上的挫折。
但他覺得,這對自己來說,是個特別好的事情。「如果我現在60歲了,可能就麻煩了,但我還是年輕的,這麼挫折一下是好事。而且也沒有輸到底,經歷了這麼多事情,片子還能收回八九千萬,我覺得OK了。」同時,他也在網上讀到了幾千條的「正評」微博。「你會知道,還是有很多人相信你,『網絡水軍』的攻擊停止時,中肯的意見也開始出來。」很可惜當時內地院線的排片已只剩下四分之一,但不管怎麼樣,陸川仍背負著許多和他一樣愛電影的人的信任。
影人的誠摯責任
陸川表示,下一部電影,他要為這次看不懂《王的盛宴》的人去拍。「我覺得去做一個讓他們能看懂的電影,是不丟臉的事情,我這次沒有這麼去做,可能因為這次也只能這麼做。」從《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他從未設想過真的會有讓人「看不懂」的電影。「但現在我真的發現這個時代變了,《王的盛宴》讓我更了解這個時代,更了解中國的當下。」
時代的滾滾紅塵,碾過電影產業的前世今生,這並非陸川一個人能夠對抗改變的,但他知道,去講一個好看的故事,是他可以做到的。「可能這次是藝術青年的『範兒』氾濫了,我沒有注意到自己是個職業導演,在一個市場裡做事,沒有注意到在面對大眾時,要用大眾聽得懂的語言去說話。」
這是陸川對《王的盛宴》最誠懇的檢討,也是他身為電影人,將在未來承擔起的另一份誠摯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