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張暉明:物象的時間迴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台灣藝術家張暉明

 實際上乍看兩位藝術家各自的作品,都相當平靜,絕難聯想到「暴力」這樣激烈的情緒——特別是台灣裝置及錄像藝術家張暉明的作品,他在三段錄像中對生與死的時間流動,展示得十分平靜。

 這也引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究竟甚麼是暴力?在張暉明看來,暴力不見得一定訴諸於身體上,而可能是在精神和情緒層面,可能是一種高速運動、一種速度。最初他和策展人討論時,認為穩定中有不安定的「震動」——這種動與靜的對比狀態(在錄像之外,張氏也一直在創作高速震動裝置),本身便傳達了暴力的意涵。

 而在去年底,他在台北伊通公園舉行的個展中,則用錄像作品探討了「生命的過程」。「起因是幾年前我祖母過世,我趕回去時她已經離世,但通過醫療方式,身體仍被短暫保存。」張暉明說:「她就像是被封在時間膠囊之中,因為水分流失,身體有些縮小。」這對他而言有很大的觸動。「所以我產生了對生命與時間的想像,想去處理生死之間的美學問題。」

 死亡本身是暴力的事,但某種程度上生命也是。因而張暉明透過作品,傳達了幾種關於生死的思考。今次展覽中的三段錄像,概念上希望探索「生與死的時間流動」。他將錄像中的每個物件放置在工作室的環形燈裝置下,拍下300多張相片,透過圍繞物件的光影轉換,令物象在封閉的環形迴旋中,形成自己的一個時間循環——他作品中的「時間」永無止境,就像縱使親人已經離世,但生命運轉的自身軌跡仍在一個封閉的循環中。

 錄像中的物件本身也有生命的象徵在其中。張暉明說:「譬如其中的魚,其實很妙,也很巧合。我做完作品之後才聽到一個西班牙人跟我說,早期的基督教人士為逃避暗殺,便使用魚這個物象作為暗號。」而魚和水恰恰是生命的來源/象徵。「我一開始選魚,也是出於生命生生不息的意念。」

 由於同時也從事裝置藝術,他反而更能捕捉到錄像這一媒介所具有的張力。「錄像有很強烈的召喚我們感知時間的力量。」當物件作為實體擺在那裡時,我們往往並不會感受到其中的時間流動。「但錄像是很明確地跟著時間軸在運行。」而在時間運行這樣一種充滿詩意的過程中,觀眾便可以更好地體會藝術家對「時間」的深入思考。

相關新聞
「暴力與詩意」的視聽探索 (2013-01-22) (圖)
張暉明:物象的時間迴旋 (2013-01-22) (圖)
楊嘉輝:為邊境線留下痕跡 (2013-01-22) (圖)
創作對談:本土卡通文化創意「我們有福了」 (2013-01-22) (圖)
視覺推介:葡萄牙藝術家Joao Penalva全新作品展 (2013-01-22) (圖)
西九大戲棚 「戲」外之音 同樣精彩 (2013-01-18) (圖)
《胡桃夾子》新氣象 (2013-01-18) (圖)
敢觀舞台:末日 / 革命什麼也沒有發生? (2013-01-18) (圖)
「醞釀」聯想的空間 (2013-01-15) (圖)
《電話亭》 (2013-01-15) (圖)
《寂靜》 (2013-01-15) (圖)
《懸浮》 (2013-01-15) (圖)
《徘徊》 (2013-01-15) (圖)
視覺推介:「復原模式──鄧凝梅與黎慧儀的藝術對話」 (2013-01-15)
創作對談:王克平:木刻的感性表徵 (2013-01-15) (圖)
情到深處詩意濃 (2013-01-11) (圖)
盧星堂《竹海競秀》 (2013-01-11) (圖)
盧星堂《晴雪圖》 (2013-01-11) (圖)
盧星堂《廬山飛瀑》 (2013-01-11) (圖)
盧星堂《華嶽朝暉》 (2013-01-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