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楊嘉輝:為邊境線留下痕跡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2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本土藝術家楊嘉輝

 本土聲音藝術家楊嘉輝也同時在城大創意媒體學院教聲音藝術。早在2005年,他便起意創作這段名為《Liquid Borders》的聲音作品。「那時候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縮窄邊境範圍。」但香港與深圳間的邊境直到2012年才開始開放,且只是開放一頭一位的兩段禁區。於是他從去年七月開始,親身前往邊境,嘗試收錄下「邊境阻隔物(即邊防鐵絲網)」的聲音。

 楊嘉輝將微型麥克風黏貼在鐵絲網上,「空氣傳聲本身距離有限,但鐵絲網則成為了很好的傳導體。」風聲穿過、雨滴打落——它們與金屬所發出的共鳴震動聲,正是這條聲音作品所記錄的內容。「邊境禁區的開放預示著這條起到緩衝作用的邊境線,意義漸漸變弱。」他的感受是:「總有一天,這條鐵絲網可能會消失。所以我想用聲音,為它留下痕跡。」

 而聲音與相片等媒介的最大不同之處恰恰是更為專注於「記錄」障礙物本身。楊嘉輝偏愛聲音的另一個原因是:「聲音不可能講得那麼直白,就像有時會聽到『嗙』的一聲,但不知道是甚麼聲音。住在附近的原住民阿婆說,水貨客有時會直接將貨物從邊境扔過去。」但究竟是不是這樣發出的聲音呢?沒有人知道,所以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剛打完10號風球的那個禮拜,我去錄音,又會聽到很劇烈的就像火車經過的轟隆聲。」——聯想,或許也是這場創作的樂趣所在。

 最終這條經過剪輯的20分鐘的聲音作品,被楊嘉輝按照音頻的高低起伏,記錄為一條曲譜。他說:「因為地圖上的邊境線是一條符號,但這符號落實為真實的阻隔時,人們不會看到符號,而我將符號經過田野工作記錄為聲音後,再將它變回符號。」地圖是一條實線,而聲音本身則是「虛」的,其中的對比效果相當明顯。

 在楊嘉輝看來,「暴力」與「詩意」都是一種純粹的、失常的狀態。發洩憤怒的心情至極,便是暴力,而神情恍惚至極,則是詩意。邊境上的鐵絲網所傳達出的其實並非只是地理區域之隔,而更有社會對「人的移動」的緊張態度——這種態度本身已經是暴力,只是人們往往難以察覺。

 而通過這場台港兩地藝術家的雙個展,我們更能看出台港兩地年輕一代藝術家在創作面向上的差別——香港藝術家大多較為關注與政治相關的議題,並會將之化為創作的概念,而台灣藝術家的反省與思考則較為內化,他們更多會從自我、自身的問題出發,去探索與自身相關的重要命題。

「暴力與詩意」雙個展

時間:即日起至2月25日

地點:amspace(鴨巴甸街24-26號興揚大廈1C)

相關新聞
「暴力與詩意」的視聽探索 (2013-01-22) (圖)
張暉明:物象的時間迴旋 (2013-01-22) (圖)
楊嘉輝:為邊境線留下痕跡 (2013-01-22) (圖)
創作對談:本土卡通文化創意「我們有福了」 (2013-01-22) (圖)
視覺推介:葡萄牙藝術家Joao Penalva全新作品展 (2013-01-22) (圖)
西九大戲棚 「戲」外之音 同樣精彩 (2013-01-18) (圖)
《胡桃夾子》新氣象 (2013-01-18) (圖)
敢觀舞台:末日 / 革命什麼也沒有發生? (2013-01-18) (圖)
「醞釀」聯想的空間 (2013-01-15) (圖)
《電話亭》 (2013-01-15) (圖)
《寂靜》 (2013-01-15) (圖)
《懸浮》 (2013-01-15) (圖)
《徘徊》 (2013-01-15) (圖)
視覺推介:「復原模式──鄧凝梅與黎慧儀的藝術對話」 (2013-01-15)
創作對談:王克平:木刻的感性表徵 (2013-01-15) (圖)
情到深處詩意濃 (2013-01-11) (圖)
盧星堂《竹海競秀》 (2013-01-11) (圖)
盧星堂《晴雪圖》 (2013-01-11) (圖)
盧星堂《廬山飛瀑》 (2013-01-11) (圖)
盧星堂《華嶽朝暉》 (2013-01-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