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06年時任北京副市長的吉林早8時即登上西城區某大廈樓頂,觀察第一天供暖鍋爐排放情況。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吉林是一個尊重規則、平民化的人,和許多北京市民一樣,經常乘坐巴士或地鐵。與大家不同的是,他會看著表掐算時間,看看從家裡出門到走進機關大樓上班,坐公交車到底要花多少時間;他會細心觀察,哪條道路比較擁堵,哪個車站人比較多,哪個時段車流量大……
「乘車時,乘客有認得我的,我們會點點頭交談;對面站著對我不熟悉的人會老看著我,你先點頭,他才覺得真是你」,吉林說。
公交推動者 親身察民情
有媒體這樣評價吉林:「這位副市長是公共交通的熱心推動者。他提出北京要建更多的地鐵和公交線路,並且經常大講公交的好處。有時,通過親身體驗公交,他會指出沿途發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地鐵站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以及發現地鐵哪一段軌道上的噪音太大。」
2009年,內地電視劇《蝸居》引發了社會對現實生活中「蝸居」問題的思考,也成為記者追問的熱點。吉林對此感同身受,他說:「劉淇書記和我講,他大學畢業後住的是工棚,後來是平房,然後是筒子樓。我以前在人民大學工作時住筒子樓,4家共用一個廚房,然後住一居室,後來是兩居室……」
市場調結構 增建保障房
作為決策者、執行者,吉林並沒有講令記者期待的「空話」,他的講述,有政府的措施辦法,有高官的親身感受,有明確的短期和長期目標,他著力抓的是房地產市場的結構調整,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力度,支持公租房的發展,「住有所居」是他心中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