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吉林下工地,慰問高速公路建設者。
吉林帶著感情和責任去工作的這一品性,可以說是從小養成,「30年前,他每天最早到校,挑著扁擔將學校所有樓層的水打滿……20年前,他奔忙於大學校園,成為學習與團結工作的骨幹……5年前,他在縣基層,為老百姓修起一條條馬路,蓋起一座座高樓……今天,他是一名人民公僕,負責北京市城市管理、交通、公安、安全、司法、民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工作。」 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友2007年訪談錄中,生動地記錄了這一面,這些工作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正是他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與社會責任感的真誠流露。
辦學:不拘一格降人才
吉林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兼職教授,他在20年前任職人大法學院時,就注重人才的培養,並且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當年吉林的學生、如今北京城市學院院長劉林回憶說:「我從1992年開始辦培訓班的時候,很多同學就表示不理解,認為我這是不務正業,學法律的學生出來以後應該去做法官、律師,而不是搞職業培訓。除了同學的非議,學校某些領導對我也存在看法,一次會上還拿我做例子進行討論,要不要保留我的學籍。」
劉林到現在還仍然清晰的記得:「當時他是我們法律系的黨總支書記,對我的情況十分了解。他和法律系副書記葉秋華老師努力保我,他們認為人民大學要鼓勵能創新、有個性的學生。」劉林的學籍也因此得以保留,他後來還被評為人民大學優秀畢業生。
就餐:副部級食堂排隊
據吉林的人民大學的校友回憶,在當年校友聚會上,已是副部級官員的吉林,與大家一樣排隊、拿餐盒、打菜,一起坐大桌吃飯,不搞特殊。當人民大學《青年人大》的小校友記者圍上來向他問這問那時,面對那些略顯稚嫩的問題,吉林耐心、認真、充滿感情地作答,這是對年輕人的鼓勵與期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