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走東走西:靈巧如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2-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余綺平

 蛇年伊始,眾玄學家紛紛獻計,教俗人轉運秘法,趨吉避凶。信與不信,聽隨來尊便。總之,玄學家每年新春都財源滾滾來。

 玄學家認為,生肖屬蛇的今年恰逢本命年,犯太歲,流年不利。但在西方傳統文化裡,當然沒有「犯太歲」的說法,英國威廉王子的孩子將於今年七月誕生,他(她)是皇室繼承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英女皇終於盼到四代同堂,哪懼「流年不利」。

 西方人對蛇的認識,主要源自《聖經》。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新約教授查爾茲沃斯(James H. Charlesworth)的著作《蛇的善惡》(The Good and Evil Serpent)引用《聖經》,對蛇作出正面解釋。

 作者花了六年時間去探討蛇在古代和人類當中,究竟象徵甚麼?他首先對《聖經》約翰福音(3:14)裡提及的「蛇」感到費解。經文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到永生。」作者認為,蛇是耶穌(人子)的象徵,暗示了耶穌將被釘上十字架(舉起來)。

 作者說,根據上述論點,蛇,在世界文化中是善意的象徵;在舊約《聖經》和早期的猶太教裡,得到尊重;在希臘和羅馬時期,蛇備受欣賞。

 作者又引述舊約民數記(21:8)裡的火蛇:「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古代以色列人仰望蛇得以病癒,正如後人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會得到永生。

 蛇能治百病,自古就是醫學的代表。到今天,許多醫院的院徽是兩條蛇交纏在杖上;而世界衛生組織的徽章,則是一條藍蛇。蛇,代表了智慧、聰明、機靈和生機勃勃。

 流傳於四千年前、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史詩《吉甲美斯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裡,已出現了蛇。詩述:英雄人物吉甲美斯得到智者的指點,在深海裡找到長生不老仙草。回家途中,英雄走落清涼水池沐浴,蛇聞到仙草香氣,將仙草偷走。英雄傷心地嚎啕大哭;蛇則每年脫皮一次,得到新生。從此,蛇象徵了長生不老和再生。

 在古埃及神話裡,蛇保護著法老和諸神。法老王戴上眼鏡蛇王冠,成為身份象徵;蛇在冠頂,眼睛閃閃生光,伸出咄咄逼人的舌頭,噴出毒液毀滅敵人。蛇象徵強者,代表了生命。

 世人也許認為,蛇是魔鬼的化身,在伊甸園裡引誘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但根據《聖經》創世記所載,蛇和田野中其他普通動物一樣,都是上帝的造物,而非魔鬼化身。反而亞當和夏娃吃下分別好壞的果子後,成為真正的人,知道了好壞,這個轉變,是蛇一手促成的。結果,蛇從此「必須以肚子行走,終生吃土。」

 蛇不但非魔鬼,還得到耶穌的讚賞。《聖經》馬太福音第十章「耶穌差遣十二使徒」記述:「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如鴿子。」誰是狼?可以對號入座,無須考究。最重要的,是要像蛇。蛇年伊始,祝願世人蛇年靈巧如蛇。

相關新聞
港產「哈比人」執迷《魔戒》二十載 (2013-02-16) (圖)
走東走西:靈巧如蛇 (2013-02-16) (圖)
英倫街舞Live Vibe席捲香港 (2013-02-16) (圖)
誠品特展 古籍文獻齊齊看 (2013-02-16) (圖)
愛在西元前: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 (2013-02-13) (圖)
渡河逃跑 石膏,約公元前875至前860年 (2013-02-13) (圖)
金葉頭飾黃金 青金石及紅玉髓,約公元前2500年 (2013-02-13) (圖)
早期行政泥板書 黏土,公元前3300至前3000年 (2013-02-13) (圖)
酒杯 黃金,約公元前2500年 (2013-02-13) (圖)
國王亞述納齊爾二世像 菱鎂礦(人像)、紅色石灰石(底座),公元前875至前860年 (2013-02-13) (圖)
巴別塔,作者:華里德.斯地,2001年 (2013-02-13) (圖)
《吉爾加美斯史詩》的第六塊泥板 黏土,公元前7世紀 (2013-02-13) (圖)
青金石圓柱形滾印 青金石,公元前2600至前2300年 (2013-02-13) (圖)
柏林蒼穹下 (2013-02-13)
80後剪紙藝人閆少威:勇於創新 (2013-02-13) (圖)
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 (2013-02-13)
意大利音樂家演奏會 (2013-02-13) (圖)
八十後女生 純真插畫闖世界 (2013-02-09) (圖)
走東走西:除舊迎新 (2013-02-09) (圖)
他們說:原來天蘭是這樣…… (2013-02-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