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朗
不說不知,全球共有437座核反應堆分布在31個國家,但連一個正式的核廢料貯藏庫也沒有。核問題不但是國際間的燙手山芋,在國境內亦然,幾乎沒有人願意讓貯藏庫建在自家後花園,即使有,建造計劃多因法律問題等告吹,令核廢料這種「輻射怪獸」只能繼續埋於核設施地下,造成「歷久不衰」的威脅。
核反應堆壽命最長只有60年,但作為核能副產品的核廢料卻需100萬年才會變得安全,因此妥善貯藏廢料是擁核國難以迴避的問題。今次美國華盛頓州的漢福德發生核廢料洩漏,便是問題一拖再拖、最終出事的寫照:本屬「暫時性」的貯存槽早已嚴重老化,結果廢料外洩,新處理設施卻遲遲未有,「暫時性」變成「明日復明日」的願景。
興建核廢料貯藏庫可帶來就業機會及資金,美國曾有數個社區自願「犧牲」,如1980年代的橡樹嶺及最新的奈伊縣,興建計劃卻因第三方反對而被推倒。不只美國,英國坎布里亞最近亦否決興建地下貯存庫。只要這種「貯存庫可以建,但不是在我附近」的堅持繼續存在,核廢料就難妥善處理。然而,如果能選擇,誰希望與海量輻射為鄰?
俄羅斯的車里雅賓斯克州早前遭隕石擊中,墜落點距離馬亞克核設施只差100公里,設施內藏有大量武器級金不元素,稍有差池隨時釀成輻射災難。美蘇在冷戰中大打核子競賽,車州及漢福德作為兩地核武「搖籃」,最近恰好先後發生事故,正可視為核廢料問題的新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