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陳永棋、余國春、梁振英及劉漢銓於2006年在京出席全國政協常委會。 資料圖片
回望十年政協生涯,陳永棋坦言,雖然香港回歸15年來,走過崎嶇不平的道路,但隨著國家過去3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政治越趨開明,全國政協委員不再是他人眼中的「政治花瓶」,而是擔負向國家建言獻策做實事的重要責任,更是社會地位的象徵,「20多年前,國家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大家印象中的國家內地,仍然是停留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即使獲新華社(香港分社)邀請出任政協委員亦會感到好驚,擔心接受任命會受到『特別看待』」。
多年來見證國家政治乃至各方面發展歷程的陳永棋形容,隨著全國政協制度不斷探索、更新、發展,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變得更加專業及多元化,亦更具代表性,今日獲邀擔任的政協委員更全屬高層次的社會棟樑:「我大膽講,以往的政協委員人選,有時確實讓人『晒頭』,但今日擔任政協委員的全屬高層次,既有工商專業界精英,亦有退休特區官員。去年醞釀新屆政協名單時,隊伍更『由西環排到筲箕灣』,氣氛完全不同!」
同樣最令陳永棋印象深刻的是港區政協委員提案質量不斷提高。他指出,最初大家擔心提案或許「踩親某個部門條尾」,不敢點出問題精要,後來大家亦敢於直言進諫。他又說,政協委員在「兩會」呈交的提案,都會在6個月內接獲指定部門回覆,這些亦是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最大滿足感,「記得幾年前,委員建議粵港經濟及文化交流應多做功夫,及後一至兩年國家亦推出前海、橫琴等政策。當然建議亦要適合國家政策,大家相輔相成,有時提案亦會得到反面回應,如早幾年有委員的開放空域提案便被有關方面否決」。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早幾年在工作報告提到,支持政協在港澳事務發揮積極作用。陳永棋說,回歸以來,市民對人代及政協的認受性存疑,長時間以「有色眼鏡」看待,認為未來應做更多具標誌性的事務。他舉例指,香港友好協進會向來是港區人大代表及香港政協委員的象徵機構,未來應研究以標誌性建築物作為會址,有利加強人大政協的認受性;此外,今後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亦要多發聲,支持特區政府及行政長官搞好香港事務。
展望港未來 成功須「團結」
展望香港未來發展,陳永棋認為,「團結」是成功不二法門。他以澳門回歸13年的經濟奇蹟為例,指葡國政府回歸前庫房僅剩幾千萬元,當時人心惶惶,但澳門人卻放下矛盾全心發展澳門,當日路氹公路的一片爛地,搖身變成最繁榮的「金光大道」,現時庫房每年更錄得百億或千億元收入,說明出「團結就是一切」,「去年的特首選舉,令建制派分裂,派系更出現好大磨擦,但全部已經過去,大家要團結為香港做事」。
陳永棋坦言,新屆港澳政協委員人數,佔全國政協委員超過10%,跟香港人口不成比例,倘若劃下「死線」不斷換血,有助促進「新陳代謝」,否則失去新舊交替的制度,只會帶來不必要的負累。
他又透露,全國政協計劃向今屆及以往榮休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頒發紀念狀證書,確保他們今後5年繼續享有全國政協來往香港及內地邊檢的同等待遇,以酬勞他們過去的辛勞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