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預算案提出安排內地及本港的基金互認,卓域資產管理董事譚紹興表示,此舉有助內地金基金公司來港銷售產品,本港的基金公司也可能「登陸」,有助將「整個餅做大」。他解釋指,目前內地基金公司要來港開業,最難是取得證監會的「九號牌」,即可以在港經營基金業務的牌照,內地及本港的基金一旦互認,兩地基金公司都可進入對方市場,對基金界是有莫大的吸引力,預期日後將有更多來自外國及內地的基金公司在港開業。
激活金融界 增就業
譚紹興稱,上述發展仍屬初步階段,因為並非所有內地基金公司的產品,都可以來港銷售,因為涉及了境外人不能持有A股;同一原理,並非所有的本港基金公司產品也能夠在內地銷售。不過,兩地市場的基金公司,有望在對方市場發展適合當地的投資產品,間接令金融行業需要大量人手,激活金融業的就業環境。
交銀香港環球金融市場經濟及策略師何文俊認為,兩地基金互認後,本港投資者將可買到內地基金產品,配合RQFII2的開放,令本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更重要。目前外國可購買到的內地產品並不多,一般只能以上市交易基金(ETF)形式複製內地產品。
超歐趕美 稅惠招徠
對於港府容許海外的私募基金以開放式投資公司形式來港註冊,譚紹興解釋指,本港跟隨英國法律,在港成立基金是需要以信託形式,但美國及中國的基金則屬互惠基金,若美國及中國的互惠基金要來港註冊,有關基金將要更改會計制度及尋找信託人,增加額外經營成本。現時歐洲包括英國也有意對此「拆牆鬆綁」,容許互惠基金的形式成立基金,本港矢志成為資產管理中心,自然不可以「慢人一步」。
成本下調 棄星赴港
「若基金業日後能以開放式投資公司形式來成立基金,有助吸引更多傳統及對沖基金以香港為基地。」他指出,目前新加坡與本港在基金業發展上,競爭非常激烈,不過總括而言,在新加坡開公司的成本甚高,本港主動下調有關成本,預期來港成立的基金會愈來愈多。與此同時,相關的投資顧問、法律、會計專業能受惠之餘,中下層的技術人員例如文職、交收、結算、行政管理等職位,也會因為更多的基金來港成立而大幅增加,帶旺整個金融業的就業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