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流星雨
上月一顆隕石墜落俄羅斯境內,導致上千人受傷,震驚全球。小行星、彗星、隕石都是地球的「天外來客」,容易令人混淆,但它們其實都有本質上的區別,對地球造成的威脅迥異。
彗星主要由冰、塵及石頭形成,彗核一般在數十公里以內,類似小行星,但成分中包含較多甲烷或氨等冰質,整體結構鬆散,接近太陽時,這些物質會被蒸發,並在天體周圍形成一層如雲狀的彗髮及彗尾。普遍認為彗星有兩個來源:公轉周期200年以上的長周期彗星,來自離太陽約半光年的奧爾特雲(Oort Cloud);少於200年的短周期彗星則來自太陽系盡頭的凱伯帶(Kuiper Belt)。
小行星帶受干擾 不速之客來訪
小行星是繞太陽運行、但體積比行星小得多的不活躍天體。靠近地球的小行星大多來自於火星及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它們受擾動改變公轉軌道時,部分會朝太陽而來,因而接近地球。
進大氣層時蒸發 墜地表為隕石
隕石則是較小行星小的太空岩石碎屑,一般統稱為「流星體」,直徑由數毫米至1公里不等,它們一般會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被完全蒸發,但若部分碎屑落入地球表面,此等碎屑便成為「隕石」,大小可能細如沙粒,或重超過100公斤,足以引起致命災害。「流星體」進入地球後,與大氣摩擦生熱,於夜空中劃過一抹移動光線的現象,就是「流星」。
就大小而言,上述天體直徑若小於25米,大多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就灰飛煙滅,幾乎不造成任何威脅。然而如果直徑大於25米,就會對撞擊地區帶來危險。從概率來看,大約每年會有一個小汽車般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但通常在大氣層中就燃燒殆盡。大約每2,000年,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星體會墜落地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而每數百萬年,就會有一個足以毀滅地球的大型星體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