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人大代表進入會場。 路透社
兩會報道組 趙鵬飛
中國的改革開放,被形象喻為「摸著石頭過河」。先摸石頭先過河的廣東,一次一次為全國的改革做了積極的探索。回過頭來分析廣東經驗,自然能看出中國改革的些許端倪。比如,國務院10日提交全國人大審議的機構改革方案。
2009年3月,廣東一紙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悄然開始了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隨後深圳、順德、廣州相繼開展的大部制改革,受到外界的關注。
深圳大部制改革以「行政三分」為主線,產業管理、規劃國土、文體旅遊、交通、城市管理、人居環境等部門都調整為大部制,31個政府部門調整為16個「委」、「局」、「辦」。其中的「委」是決策機構,「局」是執行機構,「辦」是辦事機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分開,形成了對權力的制衡與監督。
相較於深圳,順德大部制改革所採取的「黨政聯動」,被外界驚呼為石破天驚。過往的改革,往往強調黨政分開,但實踐中黨政機構重疊、分工不明問題,總是讓改革陷入步履蹣跚。順德則通過「合併同類項」方式,將一些政府機構歸併到黨委機構去,比如將黨委宣傳部門與政府的文化部門合在一起,將政法委與司法局合在一起,將組織部門與人事局合在一起。可以說,順德改革,對於執政黨如何變「執政」為「行政」進行了頗具開創意義的嘗試。與此同時,順德大部制改革的精簡幅度,也令人咋舌:41個部門精簡至16個大部,精簡幅度接近2/3。
承擔城市綜合管理體制探索的廣州,則圍繞「大城管、大交通、大文化、大建設、大水務、大林業」的改革思路,探索建立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記者注意到,改革之後的廣州市水務局,就整合了原來水利部門的防汛職能,和市政部門的排水設施建設維護職能,一舉扭轉了「九龍治水」格局。
按照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思路,廣東這一輪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構架。深圳、順德、廣州的改革,為中國不同地區的行政體制改革,探索出了立體式的經驗。
有學者將廣東這一輪行政體制改革的探索,概括為兩個字:「放權」。通過向基層放權,向社會「放權」,激發社會、經濟的發展活力,從而構建出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型政府。
再把目光放回到國務院這一次的機構改革方案上,字裡行間釋放出的「放權」味道。誠如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10日所言,這次改革重在向市場、社會放權,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
30多年前,改革開放在廣東起步;20多年前,鄧小平南巡講話,廣東再一次發出改革強音。3個月前,習近平新南巡,又給廣東佈置了「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新作業。
當下的中國,社會加速轉型,公民權利意識空前高漲,對公共服務需求強烈,迫切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政府,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治理方式。
相信在中央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進程中,將看到更多廣東經驗的「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