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兩會報道組 王玨
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不「戴錶」是個有趣的現象。連日來,記者觀察到,不少省部級高官、地方要員、商界巨賈,不知有意還是無意,手腕上都空空是也,富商許家印把去年閃亮的愛馬仕皮帶換成了國產「七匹狼」,而很多女代表則用黑色的文件袋取代了往年的名牌包。
代表、委員特別是官員不戴名錶、不拎名包,顯示出新一屆中央領導的「新八項規定」正得到積極響應;另外,在近期多名「錶哥」「房姐」遭網絡曝光並被立案調查的大背景下,「低調避嫌」心理也佔了相當成份。但不管怎樣,反腐成為「兩會」焦點,今年委員不「戴錶」是件大好事。
不少人察覺到不「戴錶」現象。人大代表、重慶律師協會會長韓德雲表示,這個現象表明民意監督的作用很大,因為官員的消費水平必須與其合法收入相對等。他同時指出,民意聚焦「錶哥」和「錶叔」,折射出公眾對官員財產信息不透明的不滿,只有制度給公眾以信心,公眾才不會過度解讀官員手上的名錶。這位曾連續7年提交「盡快實行官員財產公開」議案的代表認為,創造制度需要有底層的共識和互動,更要有頂層設計去突破;這樣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讓「權力在陽光下曬著,受到監督」。
韓德雲說,從習近平講「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到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言「權力過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約」,都指出了新一屆政府未來反腐工作的突破點以及進一步注重用制度治理腐敗的決心,看來「籠子」會繼續收緊。
記者注意到,自習近平提出「籠子論」後,「籠子」二字迅速成為社會流行語。「兩會」中,什麼樣的制度才是「好籠子」、制度之「籠」怎樣打造、如何能讓「籠子」更結實等等,成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從中央高官到各界基層代表,都提出不少真知灼見,值得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並最終落實到制度性安排,而不是「兩會」後就煙消雲散。
採訪「兩會」,記者對代表委員們反腐熱情之高、議政建言之實印象深刻,感到習近平提出的「籠子論」說出了普羅大眾最想說的話,切中了執政黨的「三寸」。其實,所謂「籠子」就是一種權力邊界和權力範圍,是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活動。編織「籠子」,至少應包括民主、法治、監督以及諸多法律法規。只有通過限權,才能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盼明年兩會不「戴錶」現象被忽略,真「戴錶」現象更受關注,這才是中國最高權力機構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