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他們》系列 No.9
《他們》是刺點畫廊最新展覽展出的中國攝影師張曉於2010年榮獲三影堂攝影獎大獎的得獎作品,這場展覽也是張曉繼去年《海岸線》後來港舉辦的第二次個展。
《他們》,簡簡單單的名字中有創作者簡簡單單的實地觀察。這些作品是張曉在重慶當新聞攝影師的三年多時間中拍攝而成。眾所周知,重慶是中國發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個最能反映中國城市化及發展過劇的例子。由於工作關係,張曉每天在城市中來來回回,拍下各式各樣路上遇到的人物。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張曉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人。他們在公共場所中進行著各種瑣碎活動。在攝影師的影像中,這些小人物變成了所屬場景中的主角,有時甚至脫離了自身原有的現實狀態,進入了一個「表演」的狀態。
《他們》的特別之處,或許正在於反映了平凡百姓的生活習性,以及因社會發展衝擊而導致的「不平凡」。張曉認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平凡的生活……但照片中的他們,又如此的離奇荒誕,彷彿從天而降,與眾不同。」這組作品具紀實的性質之餘,亦充滿攝影師強烈的主觀意識,張曉實際上希望透過《他們》反映中國城市人文生活的面貌:媚俗、荒誕、超現實、幽默。
《他們》以原始、低科技的HOLGA相機及過期膠卷拍攝,除了增強了攝影師在拍攝時的期待和幻想之外,亦增加了影像畫面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畫面的「偏色」和影像四邊的暗淡效果帶領觀者進入一個如夢的狀態,如張所說:「這是個並不真實的狀態……他們在某個時刻的狀態已經超越了現實的自己,像是在夢境之中夢遊。」
「陌生人」也包括自己
1981年出生於中國山東省煙台市的張曉,在2009年成為自由攝影師之前,於《重慶晨報》擔任新聞攝影師。而如今他則離開了重慶,居住在成都。我們認識張曉,大多是由於他的《海岸線》2010年獲得法國才華攝影基金中國區冠軍,與此同時,《他們》系列也獲得了三影堂攝影獎大獎。但《他們》與海岸線的語境又有所不同,《他們》更像是一種「個人回憶」。
張曉說:「最開始並沒有很有目的去拍這些人物,只是在上班路上隨手拍下,過一兩年之後才將它們放到一起。」所以是先有照片,才有整個系列的概念,從2006年至2009年再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系列。而這些作品的最初選材,其實也都是和創作者個人非常相關的事物。「像是路上遇到的人,或者是工作時遇到的人,但這些人也都是陌生人。」
「他們都是陌生人,但陌生人又是個廣義詞,其中包括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相片中這些人物在常態生活中所呈現出的「非常態」,是最吸引張曉將之記錄下來之處。「譬如本來是普通的雪人,卻被人畫上了口紅。再或者是一匹馬生病了,幾個人在用葡萄糖為他輸液。這種強烈的反差效果最吸引我。」
張曉本身並非學攝影出身,因而《他們》中的作品也鍛煉了他個人的拍照能力,不論是從基本構圖方面,還是從接觸到很多過去接觸不到的「人物狀態」方面,都是對他個人創作生涯的磨練。而在重慶的居住記憶,也令他對重慶這個城市本身有了更多思考。他認為:「重慶是個神奇的地方。我自己也不是重慶人,是因為工作才第一次去。但因為偏愛有水的地方,所以就在那裡留了下來。」在他看來,重慶的城市面貌是獨一無二的,它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很有層次感,就像是他相片中的人物,許多時候也能看出生活狀態的不同層次。
因為是陌生人,所以和這些相中人,張曉其實並無過多交流。「交流之後很可能他們會不讓我拍下去,因為有荒誕和不真實感。而且因為是膠片,也無法預覽。」作為攝影師,他更喜歡的是在公共空間內隨意去捕捉。而觀眾在觀看這些作品時,即使對重慶全無了解,也不會有理解上的障礙。按張曉的話說:「雖然是在重慶拍,但完全可以跳出來看。重慶可以代表整個中國,因為它作為西南地區最典型的一個城市,也代表著中國正在發生的事。」這種「發生」或許就是經濟發展得很快,但很多普通的平民百姓並無法跟上這種發展速度——人在其中的狀態有些脫節,正如我們在《他們》中所看到的那樣。
張曉認為,攝影是一種可以幫他帶來自身價值的工作,他不是科班出身,從興趣出發,但又天生就是個適合拍照片的人。「因為拍照片本身讓我覺得特別開心。」而通過自己的鏡頭,為更多人傳達生活中某些「平凡」又「不平凡」的狀態,則是他作品的更重要價值。
張曉個展「他們」
時間:即日起至4月5日 周二至六 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地點:刺點畫廊(鴨巴甸街廿四至廿六號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