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女遊目》展覽中的韓國藝術家作品。
已在路易威登藝術廊圓滿結束的展覽《女遊目》,讓本土觀眾對兩位韓國女藝術家金智殷及李知妍的作品,有了近距離的理解。展覽中主要探索的韓國女性的轉變問題,我們曾與金智殷和策展人李大衛進行過探討。今次我們則將就全球文化下韓國本土藝術與全球藝術的差異性,同參展的兩位藝術家與策展人進行進一步對談。
怎樣看待全球化文化下本地藝術和全球藝術的差異性?
李知妍:因世界在逐漸變小,我覺得本地藝術和全球藝術之間的隔膜也在慢慢減少。以藝術雙年展為例,韓國跟其他國家一樣都有舉辦雙年展,如光州(Gwangju), 大邱(Daegu)及釜山(Busan)。很多國際級藝術家和本地藝術家都參與其中。這是個本地文化發展伴隨著國際文化交融的好例子。「全球在地化」(Glocalism)一詞解釋了每個國家都同時擁有自己的身份、傳統及多面性。舉例說我成長時會看迪士尼及韓國動畫,又會吃薄餅和韓國米飯;不同的文化已經混合在一起。現在已很難再區分本地和全球藝術。然而,撇除藝術在全球展示的因素,我可以說每個藝術家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本身的身份,而這些身份亦應保存在某些形式中。
金智殷:我認為當代藝術變得愈來愈國際化,我個人認為全球藝術是反映重要城市的主流藝術趨勢,而當中亦包含了本地藝術,假若具國際化的策展人與本地藝術界的藝術家合作,本地藝術和全球藝術便變得密不可分,而且我亦曾經見過在全球藝術的內容中出現了本地藝術的元素在內。總括而言,我覺得沒有本地藝術,就沒有全球藝術。
是否可以談一談對韓國當代藝術的看法?
策展人李大衡:韓國在過去幾年在實體和道德上有著巨大的發展,如社會基建項目、城市規劃、建築、媒體和互聯網等;另外如精神上的項目如社會、文化、美學、制度和道德態度都發展到國際認可的程度,令韓國藝術也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經歷過藝術市場的增長和衰退後,很多收藏家帶著他們敏銳的眼光去評估藝術家的作品。然而,藝術家的工作領域愈來愈廣闊,不同類型和背景的作品根據它們的網絡而合作起來。在韓國充滿著全球化的現象,而我非常相信這會是另外一個機會令韓國藝術走進國際市場,同時向全球展示出韓國獨特的含義、行動及改變後的狀況。
另一個在韓國的有趣藝術景象就是「創作融合」,這變成了很多年輕韓藝術家的關鍵字。對韓國年輕一代而言,他們習慣了「流浪生活、散居國外、混合及媒介融合」;固定的看法變得不流行,反之他們的看法卻改變得很快,因為他們能同時獲得資訊如新聞、電郵、賽我網(Cyworld)、音樂頻道和YouTube;他們開始接收不同的空間和文化流派的訊息,不再用既有的框架作審美。這個現象創造了一個完美的環境;為要達到「創作融合」,他們開始探討問題如迷戀科技、傳統被現代化、扭曲了的文化身份、藝術的轉換、時尚、設計和建築。
金智殷:我覺得韓國當代藝術不斷在進步及變得國際化,亦能喚起外界的注意。我發現有很多極具才華的年青藝術家在世界各地學習,為韓國當代藝術注入多元代及新動力。政府提供的協助雖然有限,但亦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而一些大型機構亦開始支持當代藝術。我認為韓國當代藝術絕對有潛力在全球藝術中及亞洲藝壇中擔當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