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善行天下」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奉獻愛心,善行天下。 網上圖片

卞允斗

 「善行天下」,顧名思義,其含義有兩種解讀,其一,善行,遍佈天下,也就是社會和諧的另一種體現。其二,行善者,能行走天下,實現人生崇高價值。「善行天下」加上一個「觀」字,那就成了一個人的道德情操是否建立在「善行」世界觀基礎之上;或者衡量和觀察一個人是否做到了對社會「行善舉」。名曰懂慈善之理,行善德之舉。

 《三字經》開宗明義「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行善是人的本性,是從出生時就帶來的,善是先天性的理念。這個論點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誠然,人在出生之時大腦處於一片空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本能所致,吸納人類自然世界給予的信號,從這個意義上說,初始時大腦的確是由「善」的細胞組成。

 然而,後天的諸多事物影響著每個人,人的世界觀是後天形成的,「或善良、或忠誠、或奸詐、或邪惡」, 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行動,善德的形成從人生開端認識社會開始。故此,我們才倡導「弘揚慈善須從娃娃抓起」,讓娃娃們在幼小的心靈中就早早埋下慈善的種子。

 世界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養「善行天下」的世界觀,取決於人的基本素質,素質高尚的人容易形成善德品行,反之,單靠強行灌輸也難以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的。

 濟南市居民鄭承鎮,23年間他收養了400多名流浪兒童,被人尊稱為「流浪兒之父」。為了「孩子們走上正道」,他多年來默默奉獻,給予流浪兒溫暖,溫暖中沁透著善舉,用善行為流浪兒童撐起了一片藍天,使他們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在鄭老臨終之際,社會為挽救他的性命付出了心血,被他救助的孩子們盡到了床前孝道。鄭老走了,送行他的人無不淚灑街頭。

 與鄭老經歷不同,善行相近的歷城慈善總會翟長慶,自退休擔任會長以來,發揮了在區領導崗位的優勢,為慈善事業嘔心瀝血,救助了無數貧困群體。他心繫慈善事業,在大病彌留之際,仍然記掛著山區需要救助的特困者。他也走了,帶著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模」辭世,到另一個世界繼續行善去了。

 榮獲「熱心濟南慈善事業的先進個人」稱號的劉春智老人。生活儉樸且樂善好施,十多年來,劉老累計捐款2萬多元。每到元旦,劉老都以公元紀年數捐款。2005年元旦這天,劉老的女兒來濟南慈善總會為已故的老人捐上2005元,為他的一生捐款畫個圓滿的句號。

 龍年春節前,趙海剛、商玉奇和李運連三位出租車汽車司機捐了1550元錢,定向用於為冬季取暖有困難的家庭「雪中送炭」,錢雖說不多,卻代表了他們的一片心意。平陰縣杜允強 「七.一」被評為「濟南市優秀共產黨員」。他將獲得的3000元獎金捐給了慈善總會,以實際行動向黨的90歲生日獻出了一份厚禮。捐獻善款不能用多少來衡量,要以大愛無疆的精神情操來評判,只有發自內心的點點滴滴才能見彩虹。

 「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這句富有詩意的話告訴人們,有慈心善舉的人,人不在了,其精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鄭承鎮、翟長慶、劉春智就是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慈善家」。反之,那種極個別腐化墮落、做盡壞事、危害社會的人,身軀雖然活著,靈魂卻已近死了。那些對於人民疾苦置若罔聞,心中只有自己,懷「人不為我,天誅地滅」私慾的人,也會被人們嗤之以鼻。

 「善行天下」是弘揚慈善精神的一種詮釋。慈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德,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更是一種崇高思想境界和行為準則。她傳承幾千年來,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精神財富。這種財富,使得民族道德水準得到昇華,成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形成了大愛無疆的文化精髓。

 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的生命力在發展和創新,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兩個文明建設同步,精神文明建設程度又有慈善做驗證,慈善文化的進步是建立在積善成德理念之上。弘揚慈善是社會和諧的最強音,積德行善是建立在思想道德前提下的自發行動,不受體制、機制、地域、派別限制,是一種自覺自願的奉獻精神。

 慈善精神既要秉承傳統理念,又要體現與時俱進,賦予新的內容,用廣角度的扶危濟困項目作載體,方能體現豐富多彩的慈心善舉,展現大愛無疆的宗旨。「我助人、我快樂,我受助、我感恩,人人皆可慈善」的慈善理念,是全社會必須大力弘揚的慈善精神。「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社會對於善於做好事的人不會忘記,接受救助的弱勢群體也會感恩戴德,會牢記心田念念不忘。

 慈善是集募捐與救助一體化的事業,是黨和政府關注民生的有益補充,充分體現了其社會屬性。募捐應建立在自覺自願的前提下,通過宣傳慈善宗旨,愛心人士把慈善機構當做奉獻愛心的載體。捐助能否體現愛心人士的意願,把大愛無疆精神傳遞給特困群體,實現「公開、透明、陽光運作」是一個不容修飾和質疑的明智之舉。

 縱觀「善行天下」,行善德者隊伍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慈善機構遍佈華夏大地,無不承載著廣大弱勢群體的期望和需求,幫助特困群體擺脫窘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讓弱勢群體共享改革開放成果,體現人民慈善為人民,使全民族在共建和諧社會道路上和衷共濟,共同譜寫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相關新聞
百家廊:「善行天下」觀 (2013-03-19) (圖)
琴台客聚:落水文人 (2013-03-19) (圖)
翠袖乾坤:性騷擾 (2013-03-19)
海闊天空:鬼斧神工風之谷 (2013-03-19) (圖)
杜亦有道:全無印象 (2013-03-19)
思旋天地:不炒也罷 (2013-03-19)
淑梅足跡:笑對人生 (2013-03-19)
百家廊:莫憶舊情 (2013-03-18) (圖)
琴台客聚:精神粵韻頌星腔 (2013-03-18)
翠袖乾坤:助人租屋的社企 (2013-03-18)
跳出框框 :摸屁股 (2013-03-18)
生活語絲:多功能手機 (2013-03-18)
思旋天地:春暖花開 (2013-03-18)
網人網事:少年Pig的奇幻漂流 (2013-03-18)
百家廊:韓國人的敬師之道 (2013-03-15) (圖)
琴台客聚:古劍與《體育周報》 (2013-03-15)
翠袖乾坤:珍妮花˙羅倫斯 (2013-03-15) (圖)
古今談:中國為何缺乏淡水資源? (2013-03-15)
杜亦有道:真正江湖白手 (2013-03-15)
演藝蝶影:《一僕二主》的即興笑話 (2013-03-1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