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耗資15億元的荃灣雨水排放隧道昨日正式啟用。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兆東)耗資15億元、全長5.1公里的荃灣雨水排放隧道昨日正式啟用,不但可每秒疏導220立方米雨水,即11秒注滿一個奧林匹克標準泳池,更能抵禦50年一遇洪水,是現時渠務處3條雨水渠中,排水量最高的一條。渠務署署長陳志超表示,隧道有3個半山進水口截雨水,減輕下游雨水負荷,但為免破壞自然河流系統,隧道只會在黃色暴雨警告時使用,相信能藉此加強荃灣及葵涌的防洪能力。
荃灣至葵涌因被群山包圍,每逢雨季均有大量雨水從山向市區聚集,由於現有排洪系統再難應付,隨時水淹成災影響市民生活。渠務署為紓緩該區水浸問題,在2007年底斥資15億元,以截流方式開挖一條全長5.1公里,內直徑6.5米的雨水排放隧道,並於昨日正式啟用。
排水可11秒注滿標準池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韋志成指出,荃灣雨水排放隧道是現有渠務署3條雨水排放隧道中,排水量最高的一條,每秒排水220立方米,只需11秒便可注滿一個奧林匹克標準的泳池,相信可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
陳志超指出,隧道分別在和宜合、老圍及曹公潭有進水口,並於油柑頭排出大海,設計概念是在半山位置,截取上游雨水,在減輕下游雨水系統的負荷的同時,減少雨水流入下游市區;不過,隧道只會在黃色暴雨警告時使用,以免破壞原有河流系統及保持一定的河流流量,冀能藉此提升荃灣及葵涌的防洪能力,減少水浸機會。
跑馬地儲水池料2018年竣工
此外,他指出,當局推行中的多個大型防洪及污水處理工程,涉及款項達325億元,包括跑馬地地下儲水池及啟德明渠改善工程;至於規劃中的多個項目,亦涉及287億元。渠務署顧問工程管理部總工程師胡泰安稱,位於跑馬地地下的儲水池,與大坑東缸運作相似,吸納部分地面徑流,減輕水道負荷,料首階段工程於2015年雨季前完工,至2018年則可全面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