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郭洪波)站在橫跨溫榆河、連接南北兩區的魯疃西路橋上舉目四望,昔日的村莊早已不復存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正在迅速崛起,蘊含著昌平、北京,乃至全國人民希望的未來之城。
在主體空間佈局上,未來科技城由「一心、兩園、雙核」構成。「一心」是指未來科技城中心公園,佔地3.14平方公里;「兩園」以溫榆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北區佔地2.19 平方公里,入駐了神華集團、中國商飛、鞍鋼集團、武鋼集團、中國國電、國家電網6家央企;南區佔地4.46平方公里,入駐了中國海油、中國電子、中國電信、兵器裝備、中糧集團、中國鋁業、中國建材、華能集團、國家核電9家央企;「雙核」是指為園區配套的一南一北兩處公共服務核心區,其中主核心區為南區都市生活配套區,副核心區為北區的共享科研配套區,規劃面積約116公頃,總建築面積約300萬平米,集中建設商務、商業、居住和公共配套等4大類物業。包括幼兒園、中小學等7所公立教育配套設施、1所國際學校,1家國際醫院,酒店、寫字樓、商業以及公寓和住宅等多種配套服務設施。這些公共服務設施將隨著央企入駐進度分階段建設,為園區的高端人才營造獨具魅力的科技人文環境。數據顯示,第一批落戶的15家央企資產總額佔全部央企資產的27.7%;利潤總額佔全部央企利潤的18.7%。昌平區政府表示,今年,未來科技城將基本建成並初具規模。同時,在未來科技城北區至北六環之間,已預留出6平方公里的北擴發展備用地。
科研人才聚集高地 低碳節能典範
於2009年7月28日開建的未來科技城,是中央組織部和國務院國資委為深入貫徹落實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中央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而建設的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研發機構集群,將成為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引領科技創新的研發平台、全新運行機制的人才特區。按照規劃, 15家央企將在未來科技城設立眾多研究院所,在全世界廣招人才。然而,拿什麼讓這些科學界「大腕兒」們心甘情願地留在這裡、戀上這裡呢?昌平區不惜重金聘請了世界著名設計公司開展了包括未來科技城開發建設戰略研究、公共服務配套發展策略研究、市政專項規劃、軌道交通規劃等30多項規劃編製工作。確定了 「五個之城」(即:「創新 ‧科技」之城;「開放‧共享」之城;「和諧‧生態」之城;「美好‧活力」之城;「低碳‧節能」之城)的規劃理念。
垃圾密閉運行 無二次污染
一個強大的城市不僅要有一個強大的心臟,更要有一個良好的「消化系統」。未來科技城的「消化系統」就如它的心臟一樣強大。位於魯疃西路下的現代綜合管廊工程,全長約4公里,集電力、電訊、供熱、供水等多種市政管線於一體,設有檢修口、投料口、消防系統和監測系統,實現了市政基礎設施集聚,提高了地下空間的利用效率;垃圾氣力輸送系統將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通過隱蔽管網,利用負壓抽吸技術,將各投放口的分類垃圾輸送至中央垃圾收集站,經過壓縮、過濾等處理後,打包送出園區,實現全自動密閉運行,杜絕二次污染;雨水涵養系統、生活用水循環系統等技術,將園區水環境改造與再生水利用有機結合,建設節水型的高端研發科技園區;園區的低碳能源系統中將優先採用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以熱電冷聯產為主,廣泛推廣水源熱泵、地源熱泵、地熱及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園區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過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