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名揚是太史公第二子之說出自刊載於《南國紅豆》2013年第2期內一篇為《解開桂名揚身世之謎》。文章的作者引述廣州西關名門望族鄧圻同的口述資料,證實桂名揚乃廣東名流、晚清進士、人稱「太史公」的桂坫之子。
鄧圻同說鄧、桂兩家有三代交情,兩家關係密切,宛如親人。他的祖父華照公和桂名揚的祖父桂文燦是咸豐初年舉人,又是廣東同鄉,有多年交往。桂文燦之子桂坫,字南屏,光綪十七年中舉人,三年後舉進士,入翰林院,曾任國史館纂修官。出於對桂坫的尊重,鄧氏一家稱他為「太史公」。
抗日戰爭初期,桂坫在廣州德宣路都土二巷舊居被日軍飛機炸毀,桂坫攜三太太投靠鄧家。就在桂坫寄住鄧家期間,鄧圻同曾問三太太,桂坫和桂名揚是父子還是叔侄?三太太回說:「你不要問他,他是不會承認桂名揚是自己的兒子的。因為舊日戲子被人看不起,讀書不行才去演戲的,沒出息!」除了三太太的說話外,鄧圻同還指出桂坫三個兒子都用「名」字排輩,長子叫桂名敬,次子叫桂名揚,三子叫桂名熹(又名思),桂名熹的相貌很像桂名揚。
我在網上尋找桂坫的資料,發現部分資料把「桂坫」寫成「桂玷」。他是清末民初廣東名人,1915年任廣東通志館總篆,先後參加篆修《南海縣志》、《恩平縣志》、《西寧縣志》(今郁南縣)、《廣東通志》和《廣州人物志》;而且工書法.廣東省博物館及南海博物館均藏其品。
民國之後,一部分廣東籍的前清翰林隱居香港、澳門,桂坫便是其中之一。這批遺老學術精深,寓居期間著書授徒,還整理編撰了大量的地方志及鄉邦文獻,就是現時所見的民國版廣東各地的縣志、續縣志,使廣東文獻典籍得以保存,這也是清後期廣東學術發展所得的成果之一。一九二一年,桂坫受聘為香港「子褒女校」教員。
由於桂坫是一位活躍名人,如果家庭曾發生父子不和、斷絕關係的重大事件,很難想像要待至一九三七年以後,才由他的三太太口中透露出來,之前竟然沒有傳聞消息流傳!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