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他熱愛繪畫,便用上一生的毅力去創作,一直畫到八十歲。他堅持寫生,足跡遍及港九新界至大江南北,漁港、街景、鄉村都曾成為他筆下的寫生對象。歐陽乃霑是香港著名水彩畫家,擅長寫生風景畫作。而在《歐陽乃沾畫香港.水彩作品展》中,展出他的四十餘幅作品,一筆一畫都象徵著他對藝術的熱忱與衝勁。
在香港找一處清幽寫生的土地毫不容易,然而歐陽乃沾卻能摒棄雜念,專心一意地以敏銳的觀察力把香港歷史建築及街頭巷尾入畫。這種拋開世俗枷鎖、忠於自己的精神,放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難能可貴。是次展覽作品的創作年份,橫跨香港八十年代至今的歷史變遷,意義深遠。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雲峰畫苑及藝術家提供
觀看歐陽乃沾的作品,對許多年長的香港人來說,就如同翻開一本關於「家」的相冊——香港是家,是記載了幾代人生活變化的地方,也是歐陽的作品中一筆一畫描繪出的歲月流轉。藉著欣賞這些畫作,我們也得以一起細味何為本土的藝術風格。
歐陽的作品,重在寫實,因而大多強調現場完成,而不是畫家在家中精雕細琢慢慢描畫出來的。這次展出的作品,有些是這一兩年的近作,但更多的是早期作品,其中不少畫作完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描寫香港風土人情為主,題材多圍繞小市民生活展開。據歐陽回憶:「早年因為要上班,所以就每天上班前畫一陣,收工回到家之後再畫上一會。」
年輕的時候,他更追求能夠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寫實技巧,或是通過水彩表現當時所畫的風景帶給自身的感受。「主要想描畫景物當時帶給我的感觸。」而隨著年齡增長,一方面技巧更加純熟,另一方面,歐陽也認為自己的精神、體力都不再像過去那樣旺盛。「當然也可以說是技法上更加駕輕就熟,所以沒有過去那麼刻意。」畫功上的純熟,與作品的流暢相輔相成,於是如今我們看到的歐陽新作,也大多是他更為滿意的作品。
不會抗拒城市的變化
時代在變,不單香港,整個世界的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停滯不前。過去歐陽的畫作,充滿了小街小巷的小鎮風情,然而如今的香港高樓大廈林立,從某種角度來說,也變得更難畫了。「我更想畫的題材是比較生活味道、生活情趣的東西。這些內容,過去在街邊隨處都能找到,但現在站在中環街頭看到的,可能只是大都會的都市場景。」
城市變了,但畫家繼續尋求題材的動力卻不會變。即使是在鋼筋水泥森林中,玻璃大廈也可以被重新描繪出生機。歐陽說:「我不會抗拒城市的變化,只是選材可能比原來稍難一些,而且玻璃的建築物表面反光,也很難入畫。」但他認為,畫家畫些甚麼,始終不會被題材所拘泥,如今的他,也在畫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倒不是因為刻意避開中環的嘈雜。「因為現在的體力關係,又有哮喘,很難在大街大巷孤軍作戰。」又正如歐陽所說:「中環一樣有小巷風情,關鍵還是看作畫的人怎樣去尋找。」
而通過這些展示香港風貌變遷的相片,歐陽乃沾更希望觀者能意識到「過去」是怎樣的。「如今的人們拿iPad和筆記本電腦,走在街上也在關注手裡的屏幕,卻忽略了身邊的人和事。」但其實生活中,身邊隨時隨地都有值得關注的事物,或許過去那個時代引人留戀之處,正因為那時人們的節奏沒有這樣快,與生活之間的真正關聯也更強烈。
水彩作為一種較為傳統的繪畫媒介,在今天的這個時代是否會過時?歐陽認為並不會。「畫傳統並不會被新興的繪畫方式所掩蓋,因為傳統始終在那裡。」水彩今時今日,在歐洲也是流行的藝術媒介,而藝術創作最重要的不是緊追流行,而是百花齊放、五花八門的多元生態。
如今的歐陽,每周仍然會和一群熱愛繪畫的同伴一起寫生。他說:「和我一起去的朋友們,有的畫法很傳統,有的則是用新的理念去畫。油畫、水彩、速寫,我們的創作方式不同,大家都很隨意。」而對於歐陽個人來說,「繪畫」從他當年做出版社、做美術雜誌編輯開始,便與他的生命結下了不解的緣分。「我從未想過做畫畫之外的第二行職業,所以一直都在圍繞自己的興趣去工作。」唯望這樣的興趣,會在未來的創作中,始終與這位水彩畫家相依相伴。
《歐陽乃霑畫香港.水彩作品展》
時間:4月5日至4月17日 周一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星期日(下午1時至6時)
地點:雲峰畫苑(太古坊常盛大廈3樓北,地鐵鰂魚涌站A1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