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容藝文
作為第一個北上前往中央美術學院攻讀花鳥畫碩士的香港人,容藝文對中國畫有一種時光縱深式的感悟。隨性而發,使她走上了中國畫的創作道路。如今,面對未來的抉擇,她告訴記者,中國畫將會一直與她相伴。畢竟,這是她北上的初衷和夢想。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容藝文讀中六時,有一次父親帶她去書城看書。在無意間,她看到國畫的工筆花鳥畫,覺得挺喜歡,並買了一整套類似書籍。回家後,容藝文試著畫了一張、兩張、三張,自覺挺滿意的,拿給父親看。她的父親那時候很認真地對她說:「藝文,你去報個班學學吧。」容藝文的中國畫之路,就此展開了。
北上求學,最重寫生
早先,容藝文只是在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報了一個工筆花鳥的課程,後來又學了一山水課程,學習效果很好,自覺小有成就感。當時,容藝文在班上是年齡最小的,其餘同學全都是長輩級。當時大家都很好奇:一個小女生怎麼會喜歡上這樣的畫種?這算是她第一次接觸國畫。深究起來,走上這條路其實沒有什麼大的理由,原因就是喜歡,覺得適合自己的性格。例如,容藝文以前有學過設計的經歷,但發現不是自己喜歡的。性格內向而恬靜的她,喜歡純藝術類別的專業較多一點。
報考大學時,香港沒有進行系統化培訓中國畫的專業學校,所以就報讀了廣州美術學院讀國畫系,讀到三年級的時候,發現自己對國畫還是了解得不夠,因而想繼續進修,提高審美與領悟水平,因此就報考了中央美術學院的碩士研究生課程,並參加了內地的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她還真沒想到,居然考上了。
北上求學,追尋藝術夢,無論是在廣州,還是在中央美術學院,都與香港上學的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香港畫畫,最重要是要有想法;但內地較為注重技巧,看重功底,基礎很重要。對容藝文來說,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習體驗,最有深切回憶的經歷,是外出去寫生。實地寫生考察,容藝文去過洛陽、山東、雲南等地,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旅遊、看風景,而是帶著問題、目的去尋求藝術靈感的。去寫生,來回時間差不多就要1個多月。容藝文非常喜歡這樣的活動,因為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收穫會很多。而且,對景寫生是會有更多的情感投射於畫面,寫生的畫不一定最完整,但一定很動人。容藝文告訴記者,她還去過敦煌、天水、西安等地考察。由於是以學校名義去敦煌考察,所以敦煌藝術研究院特別為他們開了很多特窟,在這幾次考察中,容藝文深深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第57窟南壁的觀世音菩薩,真的是精品中之精品,僅僅是目視觀察就用了兩小時,走的時候還依依不捨。回憶起那種氛圍,只有在當場才能感受到為什麼它叫作美人窟,是需要親身體驗的。
中國畫當保持民族性
容藝文的國畫風格題材,以花鳥為主,以工、寫結合,比較多變,她喜歡用色用水。因為敢於用色用水,墨法豪邁奔放,給人的感覺就會很輕鬆,自然生動,有靈氣。在中國畫的跨文化認知層面上,容藝文並不認同要以西洋畫的審美標準來改造中國畫。相反,她反而很認同潘天壽主張的中西方繪畫要「拉開距離,兩端深入」。當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畫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與西方繪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藝術體系,不需要跟隨西方的腳步,應該保持自我風格,保持中國的民族性。例如,中國畫的繪畫工具和繪畫形式就是世界繪畫唯一獨特之處,其國畫的宣紙、毛筆都是獨有的,中國畫固然可以借鑒西方藝術形式,但更應該透過學習讓自己更進步,而不是盲目緊貼。國畫被西方文化衝擊,則華人更應該好好的保留國畫的民族性。
至於內地和香港的國畫發展比較,她覺得,內地國畫發展比香港的要快,主要是內地比較注重國畫的系統性、專業性發展,從學校培養、展覽等方面都很注重國畫傳承。而在本港,自從回歸以來,國粹開始慢慢受到大家的關注,因而容藝文相信香港國畫界發展肯定愈來愈好。
《閨》和《天香染衣》是容藝文非常成功的兩件作品,並且被母校廣州美術學院收藏。《閨》為工筆風範,是用勾線染色的方法畫成,布老虎以渲染方式染色,藤製的籃子用墨色把布老虎襯托出來,畫中的布以一種特別的做舊手法做舊,令到整個畫面很和諧,整體感覺比較古樸、雅致。《天香染衣》則是寫意。牡丹以寫意方式繪畫,用筆簡練、概括,後面的青銅器小寫意方式勾線,再以加了「亷」做效果,令到青銅器古樸又有韻味,因為是在生宣上畫比較多變化,用色用水大膽,畫面感覺很輕鬆,自然生動。
父母支持是精進的後盾
容藝文向記者坦言,現今的商業化社會氛圍下,從事藝術事業的風險確實很大。如果是應用設計方向的專業還尚可有較大、較快的經濟回饋,但是純藝術專業帶來的挑戰確實很大。當然,容藝文覺得,自己很有福氣,有一個從事藝術的爸爸,因為其父的藝術水平相當高,經常給她很多意見、很多指導。而在精神層面,母親對自己從事藝術事業極為支持。畢竟,因為以香港目前的利益導向型環境下,大多數的父母或家庭都不太會支持和贊同自己兒女去學藝術,特別是沒有太多經濟回饋的純藝術。但容藝文選擇了這條她喜歡的路,而父親和母親也無限量支持她,因而知道自己很幸福。
每個人都有他想追求的夢想與理想。容藝文走入了中國畫這個圈子,她喜歡這種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畫畫),無論困難有多大,她表示自己都會很努力去做,希望能夠一輩子可以從事藝術事業。藝術這個領域,就是需要學習、借鑒,各色各樣的門類都要學習,才會有可能與其他藝術融合,讓自己的專業提升更快。正是在家庭的指導下,容藝文的國畫有了愈來愈突出的現代特徵,即便是表達類似於花鳥這樣的傳統意象,也會隨性而走,展示出抽象的哲理氣息。至於未來的規劃,容藝文告訴記者,她會繼續留在中國內地,並期待能夠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這樣的內地團體,以便長期從事中國畫的創作、推廣與教學。
對於新近進入國畫領域的人,有何分享的經驗?容藝文告訴記者,學習國畫可以陶冶性情,修心養性,培養審美觀,好處很多,既然抱定學習的決心,就要學習好的教材,跟隨好的老師,創新而不排舊,老幹新枝並存,才能法古創新,學習到真正的傳統。畢竟,因為國畫講求師承的緣故,因為其學習是講求步驟的循序漸進,先從臨摹開始,繼而寫生,最後才到創作,故而好的老師指點可以事半功倍。此外,學國畫也可以和學習書法相融匯,因為國畫與書法是同一個體系。善書必能善畫,善畫必能善書。深入傳統,明白傳統是怎麼一回事,再進行創作更有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