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中國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外語熱潮:內地第二語言 非英莫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有人認為內地的英語環境不足。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全球化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批評英語熱,引起社會熱議。事實上,內地改革開放至今,英語熱無消退跡象。究竟支持和反對重視英語熱的背後理據為何?近年內地民眾學習第二語言的情況又怎樣?本文將會逐一探討。 ■陳振寧、戴子熙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

作者簡介  戴子熙:《環球時報》、《環球人物》、《鳳凰周刊》等內地媒體撰稿人。另定期為香港《成報》、《新報》、《香港商報》撰寫時政評論文章。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陳振寧: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員。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定期於香港《成報》、《香港商報》發表評論文章。曾參與《通識詞典3》的撰寫工作。 電郵:jambon777@yahoo.com.hk

新聞背景:官民爭學英語 恐危及漢語

 內地改革開放後要在多方面與國際接軌。英語作為其中一種重要的國際交流語言,內地非常重視相關人才培養,推出一系列支援措施:如1981年,國務院頒布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1984年,英語成為高考主科之一;1987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實行;1989年,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實行等。

京奧世博推向高峰

 同時,民間逐漸興起英語熱。1982年,有電視台開始每晚播放英國廣播公司的英語教學節目《跟我學》,成為集體回憶。電子字典、英語補習課程等都應運而生。近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更把英語熱推至高峰,由小童至長者,由官員到計程車司機、餐廳服務員,全都主動學習英語。

 不過,面對英語熱,內地不時有批評之聲。近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表示,重視和學習英語只是基於改革發展需要的一種手段,但有些教育部門和機構卻視此為唯一目的。英語熱耗費大量教育資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學業,令整個國家的教育質量遭受到打擊,漢語也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基礎級)

正反對對碰:取長補短 VS 本末倒置

 基本上只要配套等安排恰當,社會主流意見都支持學習第二語言。問題只是為何支持學習英語為第二語言,以下綜合主要的正反觀點:

 支持:方便與世界溝通:英國文化協會網頁顯示,全球有四分一人口具備一定的英語說話能力,約3.8億人以英語為第一語言,另有3.8億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這令學習英語的人無論在旅遊、升學、工作等都能得到更大方便。

 支持:吸英美先進知識:民眾通過學習英語,直接獲取更多知識。全球不少學術研究期刊、書籍、報章、雜誌以至知識性節目都以英語表達。尤其美國、英國等英語國家在不少領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許多經驗值得內地借鏡。學習英語有利國家發展。

 支持:更重視本國文化:學習外語更讓人們希望了解本國語言文化。根據2009年在《中國外語教育》刊登的《大學生基礎階段英語學習與認同變化跟蹤─綜合大學英語專業樣本報告》,針對重點院校和大學千禧年後入學的英語專業某年級的全體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習外語能增加對母語和本國文化的了解。

 反對:缺語境見外國人啞口:英語既是內地大學入學試的考核科目,也是大學必修科。有人認為,民眾花費不少精力和時間通過英語水平測試後,卻甚少機會使用英語。在缺乏語言環境下,英語難免退步。有人更說,學生著重英語水平測試,死記硬背,但並不重視實際交談,結果學生遇到外國人時,變成「啞巴」。

 反對:輕母語不利精英培訓:有人認為,部分人才在專業表現突出,但不能通過英語水平測試,失去升讀大學機會。也有人指,學生太注重英語,反而在漢語的修練不多,連基本常識都缺乏。又有意見認為,大學對英語的重視源於國際論文發表機制的基本需要,以及為與國際接軌,這令人質疑究竟大學知識是為華人服務,還是為外國服務。

 反對:免浪費投資急需知識:有人認為,過分重視英語形成資源浪費。民眾重視英語,不少中產人士將子女從小送去修讀英語課程,或自己利用餘閒學習英語,這帶動與英語有關的消費活動。根據統計,2007年內地有近3億英語消費人口,並有超過5萬家英語培訓機構。這些英語培訓機構收費並不便宜。這些資源若能投入在其他國家急需的知識、技能等方面,可能更合適。(進階級)

因應地理優勢 研習鄰國語言

 有人建議,內地可制訂全面的語言政策。具體而言,鼓勵學生學習第二語言,但未必一定是英語。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與各國的交流日漸廣闊和深入,內地可因應需要,培訓多種語言人才。其中一個可行考慮方向是,鼓勵民眾學習鄰近地區的外語,如東北部學生可進一步學習俄語、韓語、日語等,西南部學生可進一步學習越南語及泰文等。這將有助民眾升學、經商,也有利國家培育更多熟悉其他國家語言文化的人才。(摘星級)

小知識:雅思托福 內地得分落後

 比較其他亞洲地區,內地的英語水平不算很高。根據英國劍橋大學英文考試院公布的2007年至2009年的IELTS(雅思)結果,內地在7個亞洲地區中排行最尾,3年的平均分數分別為5.45分、5.46分和5.47分。至於2006年至2010年的TOEFL iBT(托福網路測驗)考試中,內地在亞洲地區排名也排中後位置,略高過台灣、泰國、日本等。

小知識:俄語生未畢業已預聘

 新中國建立初期,與蘇聯關係密切,內地的語言政策可謂「一邊倒」,民眾都學習俄語。當時,連普通民眾都能說「達瓦里西」(俄語「同志」的中文發音)、「哈拉哨」(俄語「好」的中文發音)等。但隨內地與蘇聯的關係轉趨緊張,民眾學習俄語熱情大減。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多語種、高品質、一條龍」,逐漸改變「一邊倒」學習俄語的情況。內地出現俄語人才過剩。

 不過,近年,內地與俄羅斯的關係更密切,與俄羅斯靠近的黑龍江等地對俄語人才的需求殷切,以服務旅客、希望進入內地發展的俄羅斯企業等。據悉,專門培訓俄語人才的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等學生,很多未畢業已被企業預聘。

|展|望|

 雖然張樹華的言論未必獲得所有人認同,但總可讓民眾獲得檢視眼前語言政策的機會。英語作為一種較多人使用的語言,民眾加以學習並無問題。這裡絕對不是指出學習英語無用。只是內地對英語熟練程度的要求可作調整,如英語並非唯一可學習的外語,民眾可按實際需要學習第二語言,以配合國家發展。個人層面而言,學習語言不能只從功利角度出發,也要講求興趣,否則學生很快便把所學的忘記,國家也得不到需要的人才。所以,若語言教育制度能配合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學習必定事半功倍。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描述英語熱在內地興起的經過。

2. 分析英語熱引起內地社會廣泛討論的原因,並舉例加以分析。

3. 你認為內地民眾學習第二語言時應考慮甚麼因素?解釋你的答案。

4.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英語熱不利母語及本國文化發展」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5. 假如你是當局負責官員,你會如何因應英語熱而調整教育政策?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國際化」?「英文化」?》,香港《文匯報》,2013-04-06,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4/06/OT1304060001.htm

註:該文探討香港大專院校要實現中英兩文並重的問題。

2.《日本人學英語有「心理障礙」》,中國網,2012-08-17,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2-08/17/content_26266347.htm

註:該文介紹日本人學習英語的情況。

3.《「俄語熱」:從政治驅動到經濟驅動》,新華網,2006-03-20,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20/content_4323090.htm

註:該文分析俄語熱的興衰。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外語熱潮:內地第二語言 非英莫屬? (2013-04-19) (圖)
概念圖:內地第二語言 (2013-04-19) (圖)
力保美麗:迷濛神州 亟待治污 (2013-04-17) (圖)
概念圖:內地灰霾天氣 (2013-04-17) (圖)
慘劇背後:火災揭收養漏洞 燒傷社會愛心 (2013-04-15) (圖)
概念圖:孤殘兒的救助與收養 (2013-04-15) (圖)
發展兩難:城市膨脹致病 中央落藥棘手 (2013-04-12) (圖)
概念圖:城市病 (2013-04-12) (圖)
國際共贏:多元外交興華 妙對風雲起伏 (2013-03-27) (圖)
概念圖:環境外交 (2013-03-27) (圖)
生態文明:中國夢 夢綠色 (2013-03-25) (圖)
概念圖:美麗中國 (2013-03-25) (圖)
博彩利害:內地若開賭場 破禁「洪獸」來襲? (2013-03-22) (圖)
概念圖:賭場合法化 (2013-03-22) (圖)
血荒警號:誤解多 少人捐 內地現血荒 (2013-03-13) (圖)
概念圖:血荒 (2013-03-13) (圖)
現代中國+全球化+今日香港 內地中產表面風光苦自知 (2013-03-08) (圖)
概念圖:內地中產 (2013-03-08) (圖)
人在囧途:年年春運年年難 何年春運不再難? (2013-03-04) (圖)
圖1:改革開放以來主要年份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增長趨勢 (2013-03-0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中國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