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身份認同:全民運動時尚 展現香港精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5-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李慧詩是本地單車體壇的奪目新星。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近期舉行的「2012年度中銀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共頒發23個獎項,單車運動員佔3項,其中李慧詩不但獲得兩個獎項,更奪「星中之星」榮譽,成為傳媒焦點。今天我們提到單車,其意義已超越體育運動範疇,不僅是一項運動,也是家庭樂節目,更成為一種全民時尚,甚至是香港精神和身份認同所在。除單車外,一年一度的香港渣打馬拉松吸引本港健兒積極響應,說明運動也可成為一項別具意義的城市行動,萬眾矚目。正當我們對這些盛事翹首之際,別忘記足球、乒乓球和風帆,曾幾何時,同樣流行於街角海灣,也是我們香港精神的體驗所在。由此可見,體育運動已呈現一種身份認同的意義,同時變成一種流行文化。 ■林援森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林援森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2007年更名為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

概念鏈接: 何謂流行運動?

 學者John J. Coakley指出,運動(Sport)是一種社會學。任何運動都涉及社會、人際關係甚至文化,其中也包括身份認同、種族、消費、媒體及政治等。學者如J. Sugden和A. Tomlinson等指出,體育運動不僅是一項流行文化,且是集體回憶,甚至身份認同所在。

 所謂流行(Popular),最重要者乃獲得大眾認同和接受。但流行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具備多種不同元素:如形式、制度、商業性和明星現象等。

 學者Raymond Boyle指出,體育明星化趨勢不僅是體育發展本身,更是媒體所建構出來。作者湯禎兆在《命名日本》一書引述日本學者清水諭的看法,指出球迷對國家或民族身份的關注不斷改變,如今他們往往以球星為單位多於以國族身份來說明的「迷」的自我身份。

 不同國家和地區均有獨特的主題運動。乒乓球令我們想起中國內地,足球則聯想到巴西,籃球想起美國。但香港又有甚麼代表運動?今天相信大家必異口同聲說:單車。

基礎級:足球先熱 乒乓排球接棒 風帆後上

 其實,單車運動尚未風靡之前,本港運動潮流已走過一個又一個世代。戰後,香港首先冒起的運動熱潮是足球。足球於1842年由英國引入香港。香港足球會在1886年成立。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足球職業化,名將輩出,如胡國雄、尹志強、鍾楚維和劉榮業等,足球圈引入大量贊助商,造就不少知名球隊,如精工,當然也有傳統長青體育會,如南華。港隊於1960年獲得世界盃決賽周入場券,更把本港足球推至高峰。直至80年代中期,足球運動熱潮始漸退卻。

 上世紀80年代前,除足球外,還有兩項受市民歡迎的運動,就是乒乓球和排球。根據香港教育局製作的《香港體育的歷史》短片顯示,本港乒乓球手容國團不僅是香港傳奇,也是中國乒乓史上一個重要先鋒者。容國團生於1937年,童年在筲箕灣木屋區長大,他醉心乒乓球,首創「快速直拍打法」,更於1956年在第二十三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一舉成名,為內地運動發展帶來裨益;但更重要是為本港掀起一股乒乓熱。

花墟球場成那些年回憶

 此外,排球也是上世紀80年代一項十分受歡迎的運動。香港前排球總會副會長徐惠芬指出,上世紀70年代無釆蔗韙擖遞@集《青春火花》,劇中排球女將不但成為青年偶像,也成為本港排球運動的推手。旺角花墟球場更成為那些年的排球回憶。

 本港於上世紀80年代推行精英運動員計劃,同時創辦銀禧體育中心(現為香港體育學院),向不同運動項目提供支援,對本港上世紀90年代後的運動發展有不可低估的幫助。

 因此,到上世紀90年代,尤其九七回歸以後,本港運動發展多元化之餘,亦獲國際認同,更重要者是獲市民認同,成為一種生活時尚;但論光芒四射者則首推李麗珊,也因珊珊,風帆成為新一代主題運動。

小知識:風之后為港奪奧運首金

 李麗珊跟本港風帆故事是另一個香港傳奇。李麗珊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為香港取得歷史性首面奧運金牌,被本港媒介冠名為「風之后」。她奪獎後曾激動說:「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這句說話對香港運動員而言,乃吐氣揚眉的壯舉。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本港足球和乒乓球熱潮相繼退卻,運動時尚一直低迷。運動員更被家長視為子女的負資產。如今風帆運動獲國際運動競賽的最高榮譽,這既是李麗珊的個人光榮,也是本港所有運動員的黃金甲。本港缺乏資源、人力,甚至連培訓場地也寥寥可數,一切從奮鬥中得來不易,這是那一代的共同努力。正如當年黃金寶獲世界冠軍時,看到單車名將洪松蔭在電視上大呼「世界冠軍啊!」師弟能夠穿上彩虹戰衣,洪松蔭自覺與有榮焉,共榮比獨勝更重要,更具意義。洪松蔭和李麗珊都是本港運動史上蓽路藍縷的一代。

進階級:單車一門多傑 誕四彩虹騎士

 本港運動史除容國團、洪松蔭和李麗珊外,今天也人才輩出,包括首名世界冠軍、單車好手黃金寶,他於2007年西班牙勇奪世界盃場地錦標賽男子15公里捕捉賽冠軍。同樣彩虹加身者有梁峻榮。還有感動香港的黃蘊瑤,她在2010年廣州亞運女子20公里記分賽決賽中,在第四十三個圈時意外翻車,更被多名車手輾過,她卻強忍痛楚,完成賽程,最終勇奪銀牌。我們拍掌的當兒,也心存敬意,甚至熱淚盈眶,他們都是了不起的運動員,因為「拿著獎盃擁抱友人」,已「忘掉我已輸幾分」,正是體育精神所在。

「牛下女車神」奧運摘銅

 細數風雲人物,當然也少不了今天大紅大紫的李慧詩。她在2012年奧運會女子凱林賽中贏得銅牌,為香港奪得第三面奧運獎牌。她更因而被冠以「牛下(牛頭角下h簡稱,其成長地方)女車神」這個稱號,也是繼黃金寶、郭灝霆和梁峻榮後,第四名獲得彩虹戰衣的香港單車健兒。

 香港是彈丸之地,單車項目卻能造就4名世界冠軍。我們作為香港人,除與有榮焉,也感受到一股單車運動的魅力。如今單車不但是一項運動,也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至少前國家主席胡錦濤當年來港時也曾對黃金寶說:「你對香港來說,比黃金還寶貴。」

 其實,單車運動在香港流行,並以不同形式普及化,只是未被媒體所注視而已。上世紀70年代前,單車功能只有送貨。但上世紀70年代尾,BMX單車引入香港,帶起第一次單車熱;攀山單車則於90年初興起。如今我們的視野回到標準的國際賽事。

摘星級:逾7萬人跑渣馬 造就「香港品牌」

 從足球、乒乓球、風帆到單車,均由明星級運動員帶起運動熱。排球則是另類,由一部日本片集所推動。但近年還有一項運動,其流行動力並非來自運動明星,而是商業和媒體,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渣打香港馬拉松。

 這項賽事自1997年起由渣打銀行贊助,參賽人數屢刷新紀錄,從1,000人到今年逾70,000人。如今,馬拉松已是一個「香港品牌」,既是本港體壇盛事,也是國際盛事。

 另外,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同樣是年度矚目的活動,重要性與日俱增,加上獲得商業贊助以作推廣,漸獲本土及國際的認同。

 事實上,體育運動對香港而言,已從一項運動變成一種本土的身份認同,甚至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盛事。若從流行文化本身的意義而言,這種變化或現象的確反映我們當今或過去的社會現況,也是生活的另一個曲線說明。但這種變化對體育發展而言,到底是一種進步或退步?又或是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體育運動本身的原意是一種自我提升和鍛煉,我們如果把其功能過分社會化,本身是否已失去體育意義,甚至帶來始料不及的負功能?正如日本學者永井洋一在其《運動可以育成好孩子?》所說,體育運動一直以強者為圭臬,其意外造成校園欺凌的問題。近年單車意外頻生,是否也是一種訊號。體育所追求者到底是德智體群美,還是勝利,又或只求一次空前盛況?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描述香港體壇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發展。

2. 參考上文,舉例解釋體育運動明星化現象。

3. 你認為體育運動明星化在何等程度上有助推動香港體壇發展?解釋你的答案。

4. 近年越來越多由商業機構贊助的體育賽事辦得有聲有色。你認為這種現象是好是壞?試以渣打馬拉松為例加以分析。

5. 你認為港府在推動本地體育事業上應提供哪些協助?試舉兩項並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 《李慧詩大熱膺星中之星》,香港《文匯報》,2013-03-15,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3/15/SP1303150017.htm

2. 莫逸風、黃海榮:《香港足球誌》,(香港:上書局出版社),2008年

3. 《香港體育的歷史》(ETV),香港教育城,http://resources.hkedcity.net/resource_detail.php?rid=1061821704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教資會監管八大 防補貼自資項目 (圖)
舊課本留師弟 東華3校試行 (圖)
城大學術樓啟用 梁振英主禮 (圖)
自資校兩用地收7申請
愛講理少體罰 八成母親非「虎媽」 (圖)
家庭綠洲:放下成績要求 子女更有出色
好書說不完:讀《山月不知心裡事》 細味古人喜愁 (圖)
中華書局推出《香港散文典藏》系列 (圖)
內地名校無人吼 港生不識「荊山玉」 (圖)
2012年內地院校錄取港生情況 (圖)
港首辦內地生「ACCA職業論壇」 (圖)
設計星遊學行程 兩港校奪冠 (圖)
廣東省自考本周報名
普通話聊天室:粵「鵅v表輕視 普通話稱「哼」
海外升學秘笈:英國住宿 選擇多元
身份認同:全民運動時尚 展現香港精神 (圖)
概念圖:香港體壇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