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和黃港口業務遍及全球各地,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在碼頭工潮期間遂借助外國工會力量,圖令工潮於香港內外不斷發酵和升溫。工潮期間,多名國際工會代表,以及來自澳洲、荷蘭工會成員紛紛來港「聲援」罷工工人,更大手「捐款」,令工潮由純香港工人爭取勞工權益的運動,逐漸演變成不同外國勢力的舞台,導致是次勞資糾紛變得更複雜更難解決。
勞資糾紛政治化 更難解決
4月9日,號稱全球擁有500萬會員的國際運輸工人聯盟(ITF)主席Paddy Crumlin由日本飛抵香港,由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陪同下,前往香港6號貨櫃碼頭聲援。同月15日,澳洲海事工會副秘書長Joe Deakin等共8名代表,同樣前往貨櫃碼頭參與罷工碼頭工人的遊行活動。他們亦帶同1.6萬澳幣(折合約12.8萬港元),向職工盟用作「派錢」的「罷工基金」入賬。即使日前,荷蘭總工會FNV碼頭部全國秘書長Niek Stam和鹿特丹和黃碼頭分部副主席Ron Westerbaan亦現身碼頭聲援。
除不同外國工會現身香港支持,職工盟亦積極向海外團體籌集款項。據職工盟於4月27日時表示,當時碼頭工人罷工基金累積總金額為774萬元,當中有近21萬元是來自海外捐款,當中包括來自ILWU(International Longshore & Warehouse Union)的2萬美元、澳洲碼頭工會的4,000澳元等至少5筆海外捐款。
職工盟又積極透過社交網站facebook,在其組織和專為是次罷工設立、名為「碼頭的辛酸」的專頁,上載來自世界各地的就今次香港工潮的聲明,包括亞太裔美國人勞工聯盟、愛沙尼亞工會、美國貨倉工人聯合會、日本碼頭工會、國際職工盟等組織。
另外,在工潮期間,職工盟亦刻意將爭取勞工權益的運動,演變成政治活動,「左翼廿一」、「學民思潮」、「學聯」等「社運組織」,以至民主黨、公民黨等紛紛在工潮期間「抽水」。工潮因被激進勢力滲入而變質,令事件更為政治化和複雜化。李卓人早前更聲言,「工潮社運化」會令工人得到更多聲援,擴大影響力,是一件「好事」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