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志願者與軍人合力在雅安地震災區推動軍車。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
在危機事件中,人力動員是社會組織正常運轉和有效應對危機的關鍵。人力資源也是資金動員的基礎。在未來危機事件的人力動員中,社會組織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那麼,社會組織的人力動員基礎如何?其志願者動員機制存在甚麼問題?下文將作探討。 ■葉淑蘭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講師
文匯─華東師大 通識合作項目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歷經60餘年的淬礪,為國家培養大批學界、政界與商界精英,並確立在全國政治學學科中的領先地位。香港《文匯報》與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合作推出通識專欄,從多角度探究中國各方面的內政外交與國際關係的風雲變幻,為本港通識科高中生提供最實用的「現代中國」單元學習材料。
基礎級:三流雲集 敬而遠之
目前,內地社會組織的人員規模較小,而且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社會組織成員的文化程度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即以高中、中專、大專和本科學歷為主,而低學歷和高學歷的比例較低。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在全國社會組織從業人員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所佔比例不足9%,35歲以下僅31%,而全國只有225人達到社會工作師執業資格水平。
在危機狀態下,特別需要一些具心理學知識的志願者,但目前社會組織真正具較強專業性的成員很少。汶川地震後,在對災民的心理救助中,很多志願者都不是心理專業人員。
社會組織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主要原因在於:
.學歷偏低 知識老化:目前內地的社會組織具較強的政府背景,近半負責人曾在政府部門任職,隨後轉到社會組織。社會組織成員有較多來自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轉崗、分流、離退人員。這些人員一般知識較老化,學歷也偏低,年齡偏大。
.資金短缺 薪金較少:社會組織是非營利機構,面臨資金短缺,一般薪酬水準較低,有時甚至不能支付薪資。作為非政府組織,社會組織也不擁有公權力。相對於政府和企業,更難吸引優秀人才。因此,社會上流傳一句話「一流人才去政府,二流人才去企業,三流人才去民間組織」。
.擇業重利 工作丟臉:基於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令許多人尤其優秀人才,不願到社會組織工作。民眾相對缺乏公益精神、奉獻精神,在擇業上主要是利益驅動,認為去政府、事業單位、國企工作是有「面子」的事情,而去社會組織則無面子。
進階級:激情井噴後 人去災區空
事實上,民眾的志願精神不足,造成社會組織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的資金和人力有限,嚴重影響自身作用的發揮,減弱對政府的協助作用。
近九成人願為社會分憂
雖然一般中小危機難以動員民眾的志願精神,但某些特大危機事件中,由於事件本身的突發性、極大破壞力、經過媒體的報道傳遞,則可能極大地激發民眾的志願精神。南京大學社會學的相關調查表明,當國家遇到困難與危機時,85.3%人較願意或願意站出來為社會分憂解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願意或不願意。特別在汶川地震中,志願精神出現井噴。在特殊危機狀態下,不是缺乏志願者,而是缺乏足夠的社會組織去吸納這些志願者,為其提供平台,規範與引導他們進行公益服務。
赴災區拍照博宣傳
但因這些志願精神更多的是出於激情,而非理性,因此難以持久。這些志願者缺乏對困難的預估,在救援過程中易受挫折而放棄,很多草根志願者也缺乏保險意識。
另有專家估計,對災區心理援助要持續20年,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如汶川地震後,災民出現很多創傷心理反應,極需要志願者對他們提供心理輔導。但受激情鼓動的志願者卻難以持續地為他們提供幫助。在志願者井噴的3個月後,就出現志願者「集中撤走」的情況。有志願者到災區後拍照片,只為證明自己曾在這裡存在,然後大肆宣傳;有人在媒體面前做一套,媒體走後又另一套;甚至有人嘗試控制其他志願者或團隊。
摘星級:拮据迫捐 公益變奢侈品
社會組織無論在資金動員或人力動員中,都面臨經濟、文化和制度的三重制約。在危機事件中,社會組織對資金和人力的動員呈現出政府動員、媒體動員帶來的激情式、無意識跟從。公民的自我動員距離成熟理性的公民社會標準尚有較大距離。
百姓物質非裕 愛莫能助
社會組織要更好發展,需要強大經濟基礎。內地經濟發展相當不平衡,貧富懸殊大,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大,城鄉差距也較闊。內地存在大量弱勢群體,需要慈善事業的關注。另一方面,普通民眾的物質生活並不充裕,令他們更多關注提高自己的生活素質,而缺乏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和資助。
根本而言,社會組織的資源動員離不開公益精神、志願者精神、奉獻精神、責任意識、人道主義精神等價值理念。內地社會組織資源動員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公民文化培育不足。富人缺乏慈善精神,他們傾向把財產留給後代,而不願意推動公益事業發展。內地民眾在物質生活相對拮据的狀態下,視公益為「奢侈品」。公民的捐贈更多是由政府動員、媒體動員,裡面有很強的「面子」因素。在重大危機事件中,存在很多「惜捐」、「迫捐」、「嫉捐」現象,而非發自內心的「樂捐」。
公民的志願行為激情有餘,理性不足。甚至有不少志願者目的不正道,只為譁眾取寵。社會組織要實現資源再生,需要大力培育包括公益精神、慈善精神的公民文化,令民眾不再視公益為一種外在強加的負擔,而是發自內心的奉獻。
推動立法監管 防止私利膨脹
合理的制度設計和安排可推動社會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保障監督機制,防止私利膨脹和權力異化。目前,社會組織的資金運作缺乏監督,透明度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社會組織的公信力。這需加強立法,推動出台慈善事業法、社會募捐管理條例、志願服務條例等法規法律。相關法律法規在擴大社會募捐主體的同時,需加強對募捐主體的規範和監督。政府還需進行制度改革,為社會組織的志願者提供相應的福利保障和社會保障。
小知識:人力構成
社會組織的人力構成主要有專職人員、兼職人員及志願者。專職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兼職人員則主要為專業人士。很多專業性社會組織(如環保、疾病防治等)主要的兼職人員是高校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社會組織還有一些志願者,大部分來自內地,其餘是國際機構或非政府組織。
1.根據上文,指出內地社會組織的人力資源面臨甚麼問題?
2.承上題,這些問題會對內地社會組織發展造成甚麼影響?試舉兩項並加以說明。
3.參考上文,內地志願者的奉獻精神為甚麼會難以持久?試舉例加以討論。
4.試比較內地社會組織和外國社會組織在人力資源構成、安排和監管三方面的異同。
5.你認為內地政府需要如何加強管理以引導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試舉兩項並加以分析。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石奎:《危機管理中非政府組織人力資源的調配》,《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7月。
2.王守奎:《公共危機背景下非營利組織的「志願失靈」現象》,《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年第四期。
3.《東莞社會組織人才可入戶東莞》,《東莞日報》,2010-06-07,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s/201006/123674.aspx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