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托爾斯泰。網上圖片
文:馮 磊
有堅不可摧的偶像,就有不可理喻的粉絲。
楊麗娟女士十六歲開始癡迷劉德華,並因此輟學。其父母勸阻無效,遂賣房籌資供女兒多次赴港赴京參加劉德華的見面會。二零零七年,楊攜父母同去香港,如願見到偶像後,她絕望的父親跳海自殺。
楊的悲劇,是其個人的悲劇。無疑,也是偶像崇拜行為本身的悲劇。
但楊的追星,無非是對某個人的癡狂,還沒有上升到對某種理想和信念的偏執。而後者,無疑製造過更多的奇觀。
列夫.托爾斯泰是個作家,確切地講,是一個大作家。和很多作家一樣,托翁是位理想主義者。在《戰爭與和平》裡,他曾塑造了一個早年玩世不恭、後來覺醒的皮埃爾。據說,此人身上寄託了托翁的信念。在其著作中,托翁一直對現實社會持一種強烈的批判態度。這種態度,為其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作家自身的良知和嫉惡如仇的秉性,使得他不僅成為文字的生產者,同時也成為社會活動家和文化巨星。
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沙皇政府開始對托爾斯泰感到不滿。他們甚至準備對托翁實行流放和監禁。但是,由於托爾斯泰的巨大影響力而不得不選擇罷手。
晚年的托爾斯泰信念更為堅固,他甚至把妻兒視為累贅。在內心深處,托翁一直以為自己早年流浪的生活才是高尚的,巨額的家產和稿酬都成為讓他深深不安的原因。曾經有位托翁的信徒在信中批評自己的偶像,認為他的生活是不合適的。這位信徒認為,托翁應徹底放棄自己的財產,將其分給窮人和親戚。對這種極端的觀點,托爾斯泰竟然表示贊成。在回信中他寫道:「你的信深深地打動了我,你建議我做的事正是我神聖的夢想……」到了這個時候,托爾斯泰顯然已經不是世俗中的托爾斯泰,而是輕飄飄地浮在空中的半人半神的偶像了。
作家傾慕於某種理想,並將其訴諸於文字。之後,因為傳播的巨大力量,他的個人理想成了更多人的理想。粉絲們認為,現實生活中,除了偶像所宣示的道路之外,其他的道路都是歧途。最後,他們要求自己的偶像踐行諾言,否則就是偽君子甚至罪犯……
托爾斯泰面臨的尷尬就在於此。他還沒有考慮好如何處置個人財產的問題,就已經陷入了巨大的漩渦。毛姆寫道:「他天生是個作家,本能地要以最動人、最富有戲劇性和最有趣味的方式表現自己。」毛姆的觀點曾被人譏諷為不厚道,但事情的發展確實是沿著這種不厚道的假設進行的。
偏執的理想主義是一條蛇。這條蛇從自己的尾巴開始吃起,越吃越起勁,直到把自己完全吞噬為止。—當托翁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出現了某種衝突的時候,成群結隊的粉絲來到了托翁的住所。他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告訴托爾斯泰,希望他能按照高尚的方式處理自己的財產。這些殘忍的說辭把老人逼到了懸崖的邊緣,托翁最終跳進了自己理想的陷阱:他一直鼓吹的高尚生活模式和信念,現在成了一個無處不在的監獄。
但是,進退維谷的作家儘管是艱難的,卻又分明是驕傲的。他無論如何不能承認自己理論的失策。在家人與粉絲對其進行兩面夾攻的時候,托爾斯泰選擇了離家出走。他最終孤零零死在車站,一個偶像的黃昏至此到來,一群瘋狂粉絲的夢想卻仍在繼續。
現實距離理想究竟有多遙遠?托爾斯泰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臨死前,托翁不斷地高呼:「逃吧,逃吧!」—究竟往哪裡逃,或者說為什麼而逃走,他沒有交代清楚。他懷揣著備受煎熬的痛苦,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