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傳承工寫結合技法 齊派第三代齊育文 貼近自然予畫生命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5-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齊育文作品《快樂農家》

 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於1863年出生於湖南湘潭,1957年逝世。今年正值他一百五十周年誕辰紀念,香港加華藝廊特於五月份邀來齊派國畫傳人--齊白石的孫子齊育文先生舉辦個展。

 在齊白石的筆下,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剛柔兼備,工寫俱佳,糅合了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出中國畫的現代藝術精神,享譽國際。他為人樸實謙虛,是詩、書、印、畫合一的一位偉大藝術家。齊育文為齊白石的第三子齊子如的兒子,他的父親筆法深厚細緻,著色自然流麗,尤擅以工筆表達形態逼真的昆蟲活物。而自幼跟隨爺爺和父親習畫的他,盡得真傳,為當今齊系國畫的著名畫家。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加華藝廊提供

 家學底蘊對齊育文的深厚影響是不但令他畫風呈現出齊派的美、俏、活等特點,也令他對待創作的態度秉承了家族的樸素風範。這次他帶來香港的作品風貌比較全面,集中展示了家傳的技法與題材,簡而言之,就是觀眾一看,就會意識到——這是齊派的作品。譬如他畫紫藤、蓮花,在佈局上體現了典型的齊派風格。

 齊育文表示:「我爺爺所獨創的技法主要是工(筆)寫(意)結合,就是既有工筆畫的生氣,也有寫意畫的魅力,這可以說是我爺爺所開的先河。」當年齊白石老先生的觀點是,美好的東西都可以放在一起,而不必拘泥於條條框框。所謂工筆的生氣靈動,就是在畫中加入蟲鳥等活物,所以如今我們在齊育文的畫作中也會看到荷花上停了一隻工筆蜻蜓,或是桃枝上有一隻活靈活現的蟬。據齊育文介紹:「這種技法,如今由家族中有能力習得畫法的後代們繼承。」

 這次他帶來的作品,有近一兩年的新作,但更多的是過去十年中一直沒捨得出手的作品。「其中,一般帶工筆草蟲的畫我都沒捨得出手,而且這次來到香港展示的作品,也都是自己比較滿意的。」最為滿意的畫作,包括其中的《快樂農家》,因為表現了典型的齊家特點,佈局充滿愉悅歡樂之情,主題是絲瓜、叼著籠子的小雞、和裝在籠子中的蟈蟈,一派樸素的農家生活寫照,生動逼真。

貼近自然反覆觀察

 齊白石老先生對於後代的最深刻影響,一是創新的開闢精神,二是紮實的寫實精神。齊育文說:「開闢精神就是別人當時不敢畫但又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爺爺他敢畫。就譬如蝦,蝦在過去是沒人畫的,那時候大家都去畫些高尚的、歌頌的題材。」但齊白石不但畫蝦,而且賦予了蝦非常強的生命力,他將「中國畫」墨分五色的技法完全發揮在了「畫蝦」上。而寫實精神則體現在反覆地、不厭其煩地觀察。齊育文記得:「爺爺畫一樣事物,一定要反反覆覆觀察事物的內在因素之後才會動筆。」過去齊白石畫果樹,齊家的山前屋後便都種了果樹,畫蛙畫小蟲也要仔細研究上很久,至於畫魚蝦,則更是抓回自己家池塘養,對蝦的解構特點了如指掌後來才畫。

 「爺爺有一次問他的學生,你們跟我學了這麼久畫蝦的技法,那你們知道蝦的身體是從第幾節開始打彎嗎?」學生們都紛紛搖頭,齊白石告訴他們,正確答案是蝦從第三節開始打彎——由此可見,這位國畫大師畫蝦之所以堪稱一絕,正因為他完全準確掌握了蝦的結構、因而胸有成竹。「爺爺從來不會畫自己不熟悉的東西,譬如他就不畫龍,因為他說自己沒見過。他筆下所畫的,一定是有條件實實在在養過、種過的東西。」

 齊育文走上國畫繪畫之路自然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很大熏陶。他小時候成長在湖南湘潭,那時候的小孩上學第一天就要學用毛筆寫字,想寫字就要先學會駕馭毛筆,而毛筆的基礎則對他日後掌握中國畫技法很有裨益。「小時候家裡又掛滿了國畫,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對繪畫感興趣。當時我們那些家裡的孩子,只要在寫字、畫畫方面有一點長處,就會得到表揚。」小時候,齊育文喜歡玩蟋蟀,父親非常支持,長大之後他漸漸明白,個中緣由是因為蟋蟀在國畫中畫草蟲時一定會畫到。「玩的時候了解了牠的結構,對以後畫牠就有很大益處。」而齊家人的教子之道也正是如此——祖輩父輩並不會強求小孩子學畫畫,但會往這方面做引導。「從小就看到爺爺、父親在畫畫,而家裡來的客人,談的話題又都是畫,所以也是這種氛圍讓我們有了興趣。」

 齊育文的父親繼承了齊白石喜歡自己種東西養東西的習慣。「他喜歡種菜,並把它當做樂趣,而我也繼承了這一點,對自然從小就有種特殊的親和感,也想用繪畫把它表現出來。」

 譬如看到喜鵲在天上飛,覺得很美,就想畫下來;看到植物的葉子或是花好看,也會令其入畫。還是那個質樸的道理。「很多東西如果想要畫好,就一定要熱愛它。」實際上,齊育文是一個對生活觀察得非常細緻的人,哪怕是日常看電視劇時,他看到戲中的某一個物件、某一張牆上掛的畫、或是陰天下面露出的一縷陽光,都會下意識地想將之畫下來。

 如今國畫藝術家急劇增加,齊育文認為,儘管不再是當年齊白石畫畫的那個時代了,但如今的百家爭鳴,其實更有利於國粹的發揚光大。「我爺爺那個時代雖然學畫畫的人很多,但堅持下來能靠藝術為職業的卻少之又少。這對於國畫的整體發展是不利的。」因而他相信,如今的時代大不同於以前,必定會在技法與創新思路方面誕生更多的人才。

「齊育文——宗師傳承畫展」

時間:即日起至5月30日

地點:加華藝廊(上環四方街 23號地下,文武廟右側)

相關新聞
傳承工寫結合技法 齊派第三代齊育文 貼近自然予畫生命力 (圖)
創作對談:藝展的新方式與突破 (圖)
首屆香港亞洲藝術週明日揭幕 (圖)
HONG KONG EYE當代藝術展
歷史與空間:山水精神與中國莊園文化的時空對接 (圖)
生活點滴:老 井 (圖)
豆棚閒話:李瑞環的「看法和說法」
亦有可聞:蓄鳥於樊中 (圖)
來鴻:全球性的「文獎」
畫中有話 (圖)
百家廊:台北地鐵的「人性化」 (圖)
琴台客聚:楊國雄的報業研究 (圖)
翠袖乾坤:貪慕虛榮
海闊天空:活的展覽品 (圖)
生活語絲:五一假日記事
思旋天地:簡政放權
淑梅足跡:轉苦為樂 慈悲為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