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浸大教育學系副教授康真(中)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92%的非華語學生及其老師表示,學習需更多支援。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景熙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非華語學生佔全港整體學生人數3%至4%,其教育問題日見受關注。浸會大學的研究發現,多達92%的非華語學生及任教他們的老師直言,需要政府更多支援,而有關支援更應涵蓋在教學專業培訓及克服文化差異方面,並不限於中文科學習上。研究並建議,政府應於現有評估數據如TSA或文憑試成績中,針對非華語學生的表現作有系統的監察分析,並發展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回應有關師生的需要。
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康真(Jan Connelly)及團隊,於2011/12年邀請來自6間主要招收非華語學生的學校及教育局官員深入訪談,並以問卷成功訪問了406位有關師生,了解他們的需要。當局約於8年前推出政策支援非華語學生,但研究顯示,各措施只單單集中學習中文,未能幫助學生減低文化方面的差異及障礙,92%受訪者認為需要更多支援。研究又指,教育局的「指定學校」政策,也加深學校間以及校內隔閡,造成負面標籤,如學校會將非華語學生與港生分隔,令學生未能學習互相尊重及體會多元文化。
針對現有情況,研究建議學界要建立與非華語家長的溝通聯繫,並以更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學生升讀文憑試及大學的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